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武取西河等州,扭轉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再相,熙寧九年再罷,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吏史上的一個傳奇,他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創造了中國變法史上的一個奇跡。
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代。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在他所處的11世紀,中國曾經出現過一個巨大的轉機——由封建農業文明向科技製度文明轉變,有過成為第一個具有新體製、新文化、新技術的國家的機遇。王安石似乎也看到了這一次機遇,因此他竭力推動改革,試圖把中國引向這個嶄新的方向,他的思想和實踐在某種程度上也適應和推進了這個轉變。為了適應這個轉變、把握這個機遇,他緊緊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變法立製,開始了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憑借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他站在了曆史的風口浪尖上。他是中國曆史上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第一人,他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雖然他的努力已經大有成效,卻又不得不接受功敗垂成的命運。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他成功了,中國的命運也許就會發生重大轉變,也許資本主義製度會在中國率先建立,科技與製度文明會戰勝馬蹄與武力的征服,人類曆史也許會因此而重寫……
生生不息、日新月異是天地自然的特性。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變化是自然的規律,改革是時代的要求,創新是國家的生命之源。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處在中國曆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商鞅變法持續七代,成功了,社會大步向前發展,遙遙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王安石變法隻經曆一代,失敗了,社會急轉直下,中國衰退了八個世紀。對於這兩次巨大反差的改革,難道不應該總結其豐富的經驗和慘痛的教訓嗎?
王安石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曆史人物,從古至今對他的評價似乎是貶多於褒,但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卻在中國改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文學領域,王安石亦是大放異彩,無論是詩、詞還是文章都富於理趣,其飄逸飛揚的文字讓人真正感受到他的特立獨行。他對於國家以及人民的那份質樸的情懷讓人為之震撼、為之傾倒,而正是因為這一切,才使得他的詩文獲得了不竭的生命,被人們傳誦至今。
本書以質樸的語言和充滿感情的筆調,對王安石的一生進行了概括描述,對其淵博的學識、堅毅的品格、執著的精神、超然的境界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力求還原曆史的本來麵貌。筆者在撰寫過程中除以正史為基本資料外,亦參考了不少筆記、文集及野史,目的在於增加該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使讀者多方麵領略王安石這位風雲人物的風采。
李建華侯小明
2011年3月於東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