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夏四月,司徒王允與中郎將、都亭侯呂布一道密謀,借皇帝大病初愈之機,於未央宮宮門誅殺逆臣董卓。事畢,呂布以功封奮威將軍、假節、禮與三公、進封溫侯,從此,漢末進入了另一個前所未有的境麵,而我們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臣以為,應當全麵譾除長安董卓餘黨,以絕後患。”
未央宮,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呂布麵色陰沉,渾厚的聲音在大殿中不斷擴散,震得一些大臣的耳膜嗡嗡作響。
“陛下,老臣以為,徐榮、李蒙、王方(董卓舊部)等人不過受人指使,故往種種乃不得已而為之,當可見諒,董卓即戮,其餘部陛下應當赦免其罪,如此一來,可昭顯朝廷恩義,使長安眾將歸心,更可使外縣軍隊放下顧慮,歸服朝廷,昔高祖收容鼓越、英布,最終創立大漢基業,是為前例,陛下何不相仿?”
王允身著寬大的朝袍,瘦長的身子立在眾臣之上,盡管眼神銳利,精神飽滿,但斑白的兩鬢仍然顯現出一絲應有的老態。
王允話音剛落,處於武將行列最前的呂布重重的哼了一聲,正欲開口再言,不料左邊文臣行列中又站出一人,朝皇帝作了一揖,奏道:“臣附議司徒大人所言。”
呂布隱隱不悅,斜眼望去,正是尚書仆射士孫瑞。剛一皺眉,緊接著司隸校尉黃琬、尚書楊瓚、太尉馬日嬋等十數位文臣全都出列,齊聲奏道:“臣等附議司徒大人。”
呂布臉色越發陰沉,而王允則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得色。
“末將附和溫侯所言。”
踏的一聲悶聲,右邊武將最末列中站出一人,朝皇帝行了一禮之後,大聲奏報出來。
王允斜眼往後一看,正是反叛董卓、一起參與剿殺董卓的李肅,心裏不由冷笑一聲,臉上盡顯譏諷之態。
呂布回頭見是李肅,臉色稍微一緩,不料王允即刻奏道:“若要誅殺董卓餘黨,是否先應拿騎都尉大人開刀呢?”
李肅聞得一愣,臉色忽然一紅一黃,隨即輕輕搖頭,退入武將行列。
李肅屬董卓舊部,呂布亦屬董卓舊部,若是自己一力讚成呂布殺盡長安董卓餘黨,到最後,呂布可以不受牽聯,但是自己呢,自己職小位微,會不會自己也要牽聯在內。李肅想到此處,自然而然就退了下去。李肅本來不可以上朝堂,但總算有著誅董之功,才得以站在朝堂之末,他的話自然沒幾個人放在心上。
“眾卿還有何言。”
皇帝見武將這邊再無人站出,遂將身子輕輕一正,右手往前虛抬,開口說道,並努力使自己的聲音保持威嚴。
呂布心裏一歎,知道誅殺徐榮、李蒙等人萬無可能,遂一聲不響退入列中。
皇帝見狀,宣布道:“即如此,朕即下詔,宣布赦免長安西涼各將。”
“陛下英明。”
王允帶頭齊聲附和。
退朝後,呂布返回府中,隨行為親衛秦誼、陳衛並十數名虎賁武士。途中與幾名大臣撞見,這些人卻立刻避入路旁不與一語,呂布也懶得和他們搭理。現在王允得勢,掌控大半朝局,不是他這個武夫可以撼動的。李肅倒也講些義氣,不過此人貪生怕死,又位小職微,要想靠他辦成大事,卻是千難萬難。想來想去,朝中可以依靠的竟無一人,難道這就是殺死董卓之後的結果麼。呂布一陣黯然傷神,也不知誅殺董卓是對是錯,隻是快步往府中行去。畢竟,府中還有他牽腸掛肚的一人。想到貂蟬,心中的陰霾便如那拔雲見日般開朗起來,直接加快了步伐,想來這幾年所做的事情,竟多半是為了她。
呂布去後,王允即招士孫瑞、黃琬、馬日嬋等十數位親近大臣於府中相聚,其間大開席宴,觥光交錯、舉杯提筷之聲不絕於耳,更有音樂、歌舞、擊劍、雜耍助興。眾大臣無不紅光滿麵,或望著廳中嬌豔的美女搖頭晃腦合著樂拍,或是對著身邊端酒伺茶的侍女們眉來眼去、偷摸一二。王允坐在當中主位一邊撫mo白須,一邊點頭含笑。在他左邊是身材不高的士孫瑞,右邊則是方臉威嚴的黃琬,其餘各人分地位高低左右而座。
眾人飲宴一陣,尚書楊瓚率先向王允敬酒道:“且先恭喜司徒得以鏟除董逆,最終輔助陛下,實現生平誌願。”眾人隨即附和,紛紛舉杯。王允嗬嗬一笑,連稱不敢當,雙手捧酒與眾人對飲了。這才道:“數十年來,目睹國家日益疲累,百姓越發疾苦,每每憂積於心。後先帝(即靈旁,非少帝)即位,勤勉於政,允以為朝政從此可興,國家威嚴可以重著,卻不想天降奇禍於大漢,先有十常侍、黃巾之禍,後有董卓暴逆,幾損我大漢根基,萬幸國家每有忠貞之士,為中興我大漢前赴後繼,前有皇甫義真(即皇甫嵩)、朱公偉(即朱儁)剿滅黃巾,後有伍瓊、周毖謀誅董賊,今諸賊皆滅,天下承平,又有諸公助我,何其幸哉!允何愁大漢不興,又還有什麼可以憂慮呢!但請宴爾。”說罷,放聲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