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逝世,第二天就將他的棺木奉安於崇政殿內,讓諸王貝勒、大小群臣,“朝夕哭臨三日”。當時有皇太極的忠誠屬下敦達裏、安達裏二人自願身殉。九月二十日,“山陵寶城宮殿告成”,皇太極的永遠安息地初期工程完竣。二十一日,皇太極的棺木便由沈陽宮中移靈城外,敬安陵寢的殿內,舉行盛大典禮舉哀。一年後厝葬陵內地官,算是入土為安了。這座陵寢就是日後著名的昭陵。
昭陵位於沈陽城西北十裏處,史稱“盛京昭陵”,俗稱“沈陽北陵”。皇太極生前沒有預先建造自己的陵園,突然去世,諸王大臣一時也不知所措,後來工部立即找來風水專家勘察地點,最後勘輿官選擇了沈陽城西北郊外的一處平地,無山無水,真是“前無沼,後無靠”的地方,作為皇太極的安息地。這件事實在不合皇陵講究好風水的要求,因而後來為補救而“推土積山,挖土成河”,製造了人工的前水後山地貌。皇太極下葬時,一切都還很簡陋,直到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初期陵園形象才備具,修建了下馬木牌、石像生、陵門、圍牆、享殿,種植了大批陵鬆。又封墓後的人造山為“隆業山”。康熙年間,皇帝下令增建大碑樓、神功聖德碑、隆恩門、方城、角樓、寶頂、月牙城、焚帛亭、石祭台、東西配殿等建築,使昭陵更為壯觀華麗。乾隆皇帝為尊敬他的這位開國祖先,又將下馬木牌改為石碑,碑文以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書寫,以昭永遠。另外又增補了一些小建築,擴大了舊陵區,使陵區平麵呈長方形,南北約5華裏,東西約2.6華裏,總麵積為12.6平方華裏,形成現在的陵貌。
皇太極葬地昭陵,本是無山無水的平地,經百年經營,規模大具,四周界址共兩千五百六十丈,是關外三陵中,建築最完善的清初帝王陵寢。有人認為當初工部官員如何敢選擇一處不合風水之地,作為皇太極陵寢區實在費解。三百多年前,沈陽郊外頗有一些風景優美,符合吉祥風水之處,為何不選擇呢?不少人認為必是皇太極生前自己所指定,因為他要傍近宸妃,不顧風水了。
皇太極是完成其父努爾哈赤未竟之業的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他的人生短暫,卻光芒四射。皇太極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給世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這些精神財富,足以讓人流連,令世人感歎。
細細想來,其精神遺產至少有十條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條,人道精神,成功基石。作為一位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封建君主,皇太極難能可貴的擁有一種人道精神。這個人道精神,或人性情懷,抑或人道主義,始終縈繞在皇太極的身上。皇太極身上最閃光之點就是這個人道精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皇太極事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他的人道精神。人道精神是他事業成功的基石。
第二條,強調和平友愛。皇太極的理想國是和平友愛的滿蒙漢大家庭,沒有戰爭,沒有貧窮,耕桑樂業,衣食豐饒。他曾經說道:“邇來將士等,得無以幹戈未息,厲兵秣馬,從征勞瘁為苦。抑知敵國侵陵,仇怨所積,義當征伐。非彼實無罪,而我好為爭戰。倘我按兵不動,豈能必彼之相安無事?且盛暑嚴寒,朕與諸貝勒親曆行問,豈所樂為?亦出於不得已也。大小臣工,宜竭力奮勉,無生厭惡之心,撫恤士卒,精勤職業,俾黎庶耕桑樂業,衣食豐饒,共享太平,豈不快哉!”
皇太極一再強調“非彼實無罪,而我好為爭戰”,意思是說,不是明朝沒有罪過,我們硬要打仗。我們不打,他們能夠“相安無事”嗎?我們和明朝戰爭,實在是“出於不得已”,沒有辦法。但是,我們的前途是美好的,那應該是一個“耕桑樂業,衣食豐饒,共享太平”的美好世界。這個理想世界,也體現了皇太極的人道情懷。
第三條,主張嚴肅軍紀。皇太極身經百戰,是衝鋒陷陣的行家裏手。他對軍隊紀律的過往及現狀,都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他本人充滿悲天憫人的濃厚情懷,對於無端殺戮堅決反對。兩軍對壘,皇太極特別強調部隊紀律。每逢軍隊開拔,他都要重申軍紀。在多次重申軍紀的過程中,他的要求也在不斷地完善,最後形成了軍紀“九勿”。《皇清開國方略》記道:“朕仰承天命,興師伐明。拒戰者,不得不誅。若歸降者,雖雞豚勿侵擾;俘獲之人,勿離散其父子、夫婦;勿淫人婦女;勿掠人衣服;勿拆廬舍祠宇;勿毀器皿;勿伐果木。如違令殺降、淫婦女者,斬;毀廬舍祠宇、伐果木、掠衣服及離大纛人村落私掠者,鞭一百。又勿食明人熟食;勿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