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姚晨成為了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代言人。之後,她兩次隨難民署官員探訪難民。不同於商業代言,這份工作沒有一分錢的代言費,參加宣傳活動的費用也得自己承擔。但她高興地說自己終於夢想成真了。
姚晨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公民,並且是排在明星前麵的一個身份。“我愛我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我願意為他去盡一份我所能盡的力。”她通過微博所做的不僅僅是表達自己,還有,盡可能地彙聚更多的正麵能量。
姚晨通過一種特殊的媒介向社會傳遞著善與美,愛與溫暖,責任與奉獻,從而也把自己從群星璀璨的娛樂圈中區分開來,成為一個血肉飽滿的真摯的人。
奉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物質上的捐贈,如向為地震中的人捐去十元錢、一床棉被,可以是精神上的引導,如對於殘疾人的精神鼓勵;它有時間的先後,有的人從青年時代就投身於慈善事業,有的人在遺囑中將財產悉數捐出。奉獻的能力有大有小,汶川地震中,邵逸夫先生向四川捐款一億港元,姚明捐款200萬,有一位小學生捐了自己的十元零花錢。奉獻的目的有近有遠,“非典”中,醫護人員的目的就是盡快打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多的奉獻者,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幹就是幾十年,為國家興盛獻出了青春與夢想;奉獻的動機差別很大,有人就是發自內心的想盡一份自己的力,有人想先舍後得,希望這種行為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名利;奉獻的態度迥然而異,有像陳光標、楊子威、姚晨這樣積極主動的,也有在他人感召下或是多次遊說後有所行動的;奉獻的結果截然不同,有的奉獻讓人獲得了溫暖和愛心,從此勇敢地前行,有的奉獻卻讓人失去了尊嚴,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奉獻的價值有高有低,一萬元錢,給路邊的一個乞丐和給一個要上學的孩子所取得的價值是不一樣的,給一個病人和給醫療機構研發治療這種病的疫苗的社會效益也是不同的。
奉獻的本質又是相同的,奉獻的相同之處在於它的無私、崇高,是它讓這個社會變得美好,是它賦予人們無窮的力量,即使在重大危難麵前,我們仍能眾誌成城,讓生命延續,讓文明複興。所有的奉獻都是光榮的,是值得稱讚的。
我們提倡奉獻,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一種奉獻精神,因為它太重要了。有能力的人可以為社會服務,有奉獻心的人才可以帶動社會進步。我們也相信,愛是人類情感中最深沉、排在首位的情愫,愛與奉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但是,我們也會識別那種別有動機地、將奉獻等同於投資或施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