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奉獻的意義與價值(2 / 3)

有個人在沙漠裏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他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在屋前,他發現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上麵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塞,裏麵果然有一壺水。

這個人麵臨著艱難的選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吸水器裏?如果倒進去之後吸水器不出水,豈不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性命。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決心按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湧出了泉水。不斷索取的人生是乞丐有兩個人死後來到了陰曹地府,閻王查看過功德簿後說:“你倆前世未作大惡,準許投胎為人。但是現在隻有兩種人可供選擇:付出的人和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過不斷付出、給予的人生;另一個則必須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甲暗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於是他搶先道:“我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見此情景,別無選擇,就表示甘願過不斷付出、給予的人生。

結果,甲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投胎轉世後,成了一個乞丐,每天都在索取和接受。而乙呢,因為選擇過付出、給予的人生,轉世後,變成了一個富人,每天都在給予和付出。

牛的貢獻

豬向牛抱怨它不受人們歡迎:“人們經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確實,你給予人們牛奶和奶油,而我給予人類的更多。我獻給人類熏肉和火腿,但是人們還是不喜歡我,為什麼?”

牛想了想說:“也許因為我是在生前奉獻的。”

“生前?”豬睜大了眼睛,“什麼意思?”

“嗬嗬,就是說我的奉獻更徹底呀!你想,我們剛長大一點兒就開始耕地拉車,以後,任勞任怨一輩子,最終還得被人們宰割。可以說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奉獻中度過的,況且我們隻吃青草。而你們呢?成天好吃懶做……”

奉獻推動曆史進步

·中華民族正因為一代代人的無私奉獻,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發展;

·每個時代人們享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都是過去無數代人努力奮鬥,無私奉獻的結果;

·有奉獻精神的民族將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有著不可戰勝,不可替代的力量。

對慈善的質疑

即使慈善家陳光標的所有對外捐款都被證實是真的,而非“詐捐”,我想,他依然逃脫不了被懷疑的命運。會有人說,就算他真的捐了,不也是為了炒作出名,為了他的公司有更好的聲譽賺更多的錢,如果沒有一點好處,他還會做慈善嗎?

相信有這種想法的人為數不少吧!誠然,每個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動機,隻要不犯罪,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願去追究他的動機的,做善事也一樣。

采訪了來到中國開展“慈善之旅”的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的楊瀾曾這樣說:“社會不應該苛求人們的表達方式。低調是他的謙虛,高調能夠起到宣傳和鼓動的作用,關鍵是做了什麼。慈善的事不要過多的計較動機,而是看結果。退一萬步說,哪怕這個人虛榮心想做好事,又有什麼不好呢,這個社會應該對做慈善的人更寬容一點。”

楊瀾這些話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待慈善應有的寬容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明顯,是因為國人現在對於做善事的人的態度很不友好。如果聽說一個企業家或者一個明星在做慈善,第一反應都是炒作,很少有人會去相信他們真的在行善。他們寧願相信那些高調的自私的人,認為那是真實,而不願相信別人無私的義舉,總是懷疑這些人有別有用心的動機。

其實說白了,就是對於奉獻精神的質疑,是不相信如今還有人願意無條件的付出和奉獻。改革開放提出了解放思想,敢於質疑,卻並不是否定一切美好的東西,喪失對人的善的本質的信仰。一個認為社會沒有愛的人,必然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愛,相反,一個有愛心的人,會處處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同理,一個不相信還有單純的奉獻存在的人,自身必定是無比冷漠和自私的。

其實,人在本質上是心存善意的,是願意奉獻的。對待父母親人,每個人都寬容而無私,在他們困難的時候全力以赴地給予幫助,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奉獻自己的所有。這種品質已紮根於人的內心深處,在適當的時機就會顯露出來,並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改變,也因為這樣,人間才是一個充滿了溫情的世界。

案例:“雄鷹”張米亞——人生因奉獻而永恒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鄉教師,當災難降臨時,卻變成了一隻令世界仰慕的雄鷹。

這一幕必將長久印在人們心中:汶川地震發生不久,救援者挖開垮塌的映秀鎮小學教學樓,看到一名已經氣絕的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

孩子活了下來,而雄鷹的“雙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員隻得含淚將其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雄鷹”名叫張米亞,29歲,是映秀鎮小學二年級的教師;妻子和唯一的3歲兒子也在地震中遇難。

在記者的采訪中,張米亞班上的學生楊茜睿敘述了地震時的情形,“我們怕極了!都想往教室外麵跑。可是張老師大聲喊‘不要慌,都趴在課桌下麵’,我們就鑽到了課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夠低,張老師還去按他們的頭。幾個同學想往外跑,張老師就一手抱住一個,拚命壓在講台下麵。這時候,房子就垮了……”

經張米亞的同事賈正秋證實,張米亞的班在二樓,30名學生全部被埋,後來幾乎有一半獲救,是全校所有班級中獲救比例最高的。“緊急情況發生時,教師的處置方式是孩子們生存的關鍵。很多獲救學生家長,在轉移之前,講起張老師,還感激得掉淚。”賈正秋說。

地震前半個小時,賈正秋瞥見了張米亞步入教室的背影。那一瞬,她回想起了從前張米亞幫她解決教學難題的幾個片段。當時她沒有料到,那樣的情景將永不再來。

張米亞,一個原本普通的人,因為為別人奉獻了自己而變得不再平凡。他雖然失去了最珍貴的生命,但是,他卻收獲了永恒,他的名字被千千萬萬的人銘記,他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別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