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感篇》中,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戰禍紛繁,人民深受倒懸之苦,這都是人為造成的,但其根源在因果報應(難怪他晚年篤信佛教)。中國的立國之本還在孔孟之道,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不可行的,因為“禮教異趣,服食異式”。
段祺瑞在《策國篇》一詩中,則具體描繪了自己的建國理想: “鄉鎮聚為邑,聯邑以成國。國家幅員廣,畫省以區域……政府省長設,各國垂典則。邑宰如家督,權限賴修飭。統治成一貫,籌策行奇特……靖共期力行,百司各循職。良善勤講誘,去莠懲奸慝。言出法必隨,不容有窺測。土沃人煙稀,無過於朔北。曠土五分二,博種資地力。兵民移實邊,十省兩千億。
內地生計裕,邊疆更繁殖。道路廣修築,交通無閉塞。集我國人資,銀行大組織。獨立官府外,經理總黜陟。發達新事業,隨時相輔翊。輸入減漏卮,製造精品式,肥料酌土宜,灌溉通溝洫。比戶餘粟布,孝悌申宜亟。既富而後教,登峰務造極。國際蒸蒸上,誰複我挫折?”文采倒是很不錯的,雖然未必是他老人家親筆所寫,但至少這是他的真實心境的表露,這一點得到了史學界公認。文章表達了希望國家能停止戰亂,讓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以強大國力的願望。但終其一生,段祺瑞都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反而讓中國陷入越來越大的危機中而不能自拔。
就個人操守而言, 在民國史上,段祺瑞以其罕有的廉潔儉樸獲得世人的尊重和稱道。他沒有別墅、莊園,不為自己購置田產。
段祺瑞治家嚴格,而且脾氣很大,手下的人都戰戰兢兢,不敢犯錯。按前清留下來的規矩,一般大官的門房都有一個規矩,那就是收取門包,否則來辦事的人根本連門都進不去。段祺瑞自己大概沒少吃這個“門包”的虧,因而他極為痛恨收門包的陋習。如果讓他聽說手下有人收門包,脾氣暴躁的他說不準真能拉出去槍斃了。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尤其是逢年過節的,然而這一套到了段祺瑞這裏又不靈了。每逢有人將禮物送到段公館,門房都會將它們放在內廳門口一個專門的桌子上,等段祺瑞回來決定收不收。而段祺瑞往往是仔細比較,認真賞玩,最後挑一兩件最不值錢的留下,剩下的就讓手下按照禮物上的名字原物送回。所以在段祺瑞風光的那些年裏,能給段祺瑞送禮還能讓他留下的,那可是了不得的本事,很多人往往會去請教他們成功的訣竅。
有一次,江蘇督軍齊燮元不知道從哪裏搞到了一個精美的圍屏,給段祺瑞送了來。這個圍屏上鑲有各種寶石,五顏六色,非常漂亮,段家的人喜歡得不得了,甚至睡覺了晚上還偷偷地起來觀看,但這個圍屏隻在段家待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段祺瑞便令人送還了齊燮元。大名鼎鼎的奉帥張作霖有一次給段祺瑞送了一些東北的特產,有江魚、黃羊等物,段祺瑞堅決不收,送禮來的是張作霖的副官,因為張作霖命令他必須讓段祺瑞收下,於是一再懇求,實在推不掉的段祺瑞才收下兩條江魚。還有一次,馮玉祥給他送了一個大南瓜,段祺瑞似乎很喜歡這個禮物,當場就收下了。
段祺瑞為官比較公正,絕對不允許家裏人徇私。段家有個老媽子,跟了段祺瑞多年,有一次托段祺瑞的一位姨太太說情,想給她的一個親戚找個差使幹幹,沒想到剛一開口,段祺瑞就氣得大罵起來: “你們賣官賣到我這裏來了,好大的膽子。你究竟拿了人家多少錢,快說!”後來,段家的人再也不敢在他麵前說什麼人情了。
段祺瑞對自己嚴格,對家裏人嚴格,對手下的人也是一樣。他手下有位軍需官買了個使喚丫頭,但他老婆卻經常虐待這個小姑娘,經常將她打得遍體鱗傷。不知怎麼段祺瑞知道了,這下子捅了馬蜂窩,他的鼻子又氣歪了,立即命令將那個軍需官抓來嚴加盤問,還打了40軍棍,把那個軍需官嚇得渾身發抖,連連求饒。段祺瑞罵了半天後,氣才消了下去,隨後便吩咐手下將小丫頭送到後院,讓自己的家眷收養起來。
段祺瑞一生酷愛圍棋,曾經資助過中國大批的圍棋手,除了我們已知的天才少年吳清源外,還有汪雲峰和顧水如等,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台”。
作為民國年間名噪一時的政治家,段祺瑞不蓄私財,不徇私情,兩袖清風,在民國這樣一個黑暗年代,無論如何都是難能可貴的!
好了,一代梟雄段祺瑞,咱們就此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