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交好竇氏(1 / 1)

竇融若論出身也很高貴。當年他的七世祖竇廣國是西漢孝文帝竇皇後之弟,封為章武侯。竇融高祖父自常山徙於平陵。竇融很早就沒了父親,王莽時期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做司馬,以軍功封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為小妻。在全家徙居長安之後,竇融一家與當時的王氏家族等皇親國戚聯係緊密,竇融為人慷慨豪爽,一度是長安有名的任俠之士。

王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王莽遣太師王匡前往鎮壓,王匡請竇融為助軍,與樊崇戰於青州、徐州一帶。地皇三年(22年),竇融複從王邑征討劉秀,大敗於昆陽,逃回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企圖堵截起義軍西進。王莽失敗後,竇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為校尉,後被推薦出任巨鹿太守。竇融見更始政權不穩,東方紛亂,不願出關。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道當地的風俗,便悄悄對其兄弟說:“現在天下的形勢非常混亂,河西這個地方比較富庶,又有黃河作為屏障。張掖屬國擁有精兵萬騎,一旦有什麼危險,憑借天然地理優勢和這些兵力足以保得一方平安,我們家族可以在當地避開戰亂之禍。”兄弟們也都同意他的看法。竇融於是辭巨鹿太守,謀求鎮守河西,並且順勢將家屬也帶了去。

在河西,竇融全力撫結雄傑,懷輯羌眾,河西民心向之。後來竇融又與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結交,他們一致推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綬離去。竇融仍居於屬國,領都尉職,而置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質樸,竇融為政也寬和,一時上下相親,河西為當時一大平安富足之地。竇融等練兵馬,習戰事,明烽燧,防止羌人擾亂,又避免了匈奴的侵擾。劉秀稱帝後,竇融便想歸附,因路途遙遠而未能聯係上。隗囂曾派遣辯士張玄到河西遊說,建議各自割據一方。竇融問班彪的意見。班彪還是堅持自己對於天下大勢的看法,建議竇融最好順應形勢,歸順光武帝,同時總西河以拒隗囂。竇融原本就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便不再猶豫打定主意歸於光武帝麾下。

建武五年(29年)夏,竇融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帝奉書獻馬,梁統等人也都各遣使者和劉鈞一起去洛陽,剛好劉秀也派遣使節出使河西,爭取竇融等共同對付隗囂、公孫述。雙方使者在半路上相遇,一起回到了洛陽。劉秀見到劉鈞等很高興,親自給竇融寫信,信中大大稱讚了竇融安定河西,具有遠見卓識,同時還賞賜黃金二百斤,授其為涼州牧。竇融接到劉秀的信,又讓劉鈞回信詳細表明了自己歸順劉秀的意思,同時還派弟弟竇友到洛陽去麵陳心跡。竇友行至高平,遇上隗囂叛漢,道路隔絕,隻好回到河西。竇融當下寫信給隗囂,批評他出爾反爾,不識時務,不顧民生,要他深思逆順之道。隗囂不理睬。竇融於是同五郡太守共作戰備,上書請戰。劉秀對竇融的態度和表現頗為讚賞,並與其拉上外戚關係,說竇融乃文帝竇後家後裔,自己是竇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還說漢兵即將西進,希望竇融到時候能夠在西線配合漢兵作戰。竇融得到詔令,隨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進擊投順隗囂的先零羌封何之眾而大破之。隻因漢兵未進,竇融乃引還。這時,梁統也與隗囂斷絕關係。

建武七年秋,隗囂攻安定。劉秀率兵親自西征,與竇融等約定了會師的時間。但是因為遇上了大雨,道路走不通,加之隗囂又已經退兵,隻好作罷。竇融已至姑臧得到詔令而罷歸,他恐劉秀久不出兵,上書向劉秀建議抓緊時機,東西夾擊隗囂,若曠日持久,則易生變故。劉秀采納了竇融的建議。建武八年,光武帝正式發兵征隗囂。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輛,與劉秀勝利會師。劉秀舉行盛大宴會,待竇融以殊禮,任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雙方一同進軍,將隗囂的軍隊打得大敗。劉秀因功封竇融為安豐侯,食安豐、陽泉、寥、安風四縣。封其弟竇友為顯親侯,諸將也得到封賞。封賞完畢,劉秀率眾東歸,仍然命令竇融等繼續在故地鎮守,以安撫民心。班彪看到竇融歸附光武帝一事進行得如此順利,心裏非常高興,看形勢不久的將來天下一定會統一,這樣自己一家四處東躲西藏的流浪日子也快結束了。好好撫養幾個孩子,讓他們以後能夠有所作為,重新振興家業成了他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