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有著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是神勇的武將,在國家和百姓遭受外族入侵和蹂躪,或者是國內發生叛亂的時候,他們總是敢於挺身而出,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不畏流血犧牲,以對國家和百姓的高度忠誠來誓死保家衛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衝洗,那些無足輕重的人都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那些為中華民族的事業以及曆史的進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不論何時都會被後世所敬仰,也都會流芳千古。而被稱為唐朝中興之將的郭子儀,無疑正是這群星璀璨的神勇武將中的一顆奇葩,他的光輝業績以及他一生所展現出來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將會永遠為後世所銘記和瞻仰!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曆史總是在不斷發展,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就會充滿了血腥,伴隨著戰爭,在封建王朝更是如此。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唐朝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唐朝以來,逐漸改變了過去四分五裂的狀態,而走向統一。邊疆的蕃族部落也紛紛歸附,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雖然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有過衰敗,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國勢又開始走向強大繁榮,也就是曆史上的開元盛世。郭子儀正是出生並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

由於是中年得子,郭子儀的父母非常疼愛他,在他還小的時候就開始讓他接受很好的教育,學文習武。郭子儀的祖輩世代都有為官的人,並且家族裏還有尚武之風,到了他的父親郭敬之這一代,仍然如此。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郭子儀無憂無慮地成長著。人們常說,英雄出少年,這用在郭子儀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郭子儀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是文武雙全,聞名鄉裏了。後來,他又離開父母前去投軍,並且拜師學藝,幾年之後,也就是他成年的時候,這一年適逢每年的武舉考試,他也報名參加了。後來,他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奪得武狀元,從此便走上了仕途,成為一名禁衛軍。然而,他的誌向並不在此,當他看到國家的邊防非常混亂,而又沒有引起朝廷的足夠重視的時候,他感覺這樣一定會有危機,於是,他便開始了軍旅戍邊的生涯。剛到邊疆,他初試鋒芒,便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後逐步受到重用。由於當時奸佞當道,朝廷日益腐敗,國勢逐漸傾頹,邊關節度使的勢力也來越大,朝廷已經無力控製,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忙於奔逃,朝政頓時癱瘓,而全國也很快陷入到一片混亂當中。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胸懷文韜武略的郭子儀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在隨後的幾年裏,郭子儀一路南征北戰,上保國家,下安百姓,在唐軍處於劣勢的時候,運籌帷幄,使得形勢開始好轉。在平息叛軍的過程中,失敗反複,道路曲折,但是郭子儀一直是忠心可鑒,一心保衛大唐,恢複唐室。他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安危,雖屢次遭讒,仍不改忠心。終於,經過將近八年的時間,終於平息了叛亂。然而,戰亂並沒有結束,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又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危險境地。這個時候,雖然郭子儀已經是白發蒼蒼,但是隻要朝廷需要,他還是再上戰場,保家衛國,並再次立下赫赫戰功。由於他的卓越功勳,他被封為汾陽郡王。到了晚年,由於身體原因,他交出了兵權,擔任宰相,並加號為“尚父”,備受尊崇,榮耀之至。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年85歲。郭子儀去世後,諡號“忠武”,享受皇祀。郭子儀一生不僅表現出了武將的風采,更加展示出了定國安邦的才能,他的不朽功績和他的崇高精神必將流芳百世。

本書按時間順序,以郭子儀的成長曆程和唐朝的形勢變化以及他保衛大唐的過程為基礎,結合了很多郭子儀在生活或者在軍隊中的典型事跡,客觀生動地講述了神勇武將、大唐中興大將郭子儀的光輝傳奇的一生。不僅如此,本書還借助了民間的傳說,豐富了郭子儀的事跡,增強了可讀性和趣味性。相信本書的出版將會給喜愛曆史和英雄人物的讀者以滿足,並且能夠讓你在品讀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而這也正是我們編寫《戎馬一生建奇功——郭子儀》一書的初衷!同時也衷心希望本書能夠成為陪伴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