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是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授江蘇巡撫。在任上,他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他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專家。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製改革的先聲。
道光十七年(1837),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此時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曆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
道光十八年(1838)秋,他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揭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也不自覺地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煙時,又積極整頓海防,籌備戰守。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軍入侵後,道光皇帝認為是他惹的禍,將他革職後充軍伊犁。後來,皇帝又念及林則徐的忠心,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新起用他,並授予林則徐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要職,直至他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病辭官返鄉。
林則徐禁煙前,中國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臨萬國”的心態緊閉大門,國人對外部世界茫然無知,認為英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離開中國的茶葉、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員也稱英國人膝蓋不能打彎,所以拜見中國“萬歲”就不能下跪。林則徐剛到廣州時,也稱茶葉、大黃是“製夷之大權”,相信夷人膝蓋伸展不便,認為“彼萬不敢以侵淩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因此,他對英國發動戰爭的估計也是不足的。
不過,林則徐和那些頑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區別在於,他一旦接觸到外部世界,便逐步發現和承認西方有許多長處值得中國學習借鑒。他雖然不懂外語,卻注意“采訪夷情”,派人專門收集澳門出版的外國人辦的報紙書刊,並把出身低下卻懂英文的人招入欽差行轅,進行被當時頑固派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翻譯工作。林則徐夜夜仔細閱讀、研究譯文資料,並把譯成中文的《澳門月報》編輯為《論中國》、《論茶葉》、《論禁煙》、《論用兵》、《論各國夷情》等五輯。最有價值的工作是他組織翻譯了1836年倫敦出版、英國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為《四洲誌》,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係統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曆史狀況的譯著。
1841年,林則徐被流放途經揚州時,遇到了學識淵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誌》等有關資料交給魏源。魏源隨後編出《海國圖誌》,書中概括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則徐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強,來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獨立的愛國主義主張。
在舉國痛感英國威脅時,他卻為沙俄的隱患而擔憂,並敲響警鍾。後來他的話果然應驗了,幸虧左宗棠出師新疆,才保住了大片大好河山。
林則徐的傳記,其實就是一部充滿血淚的近代史。在那個時代,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完成由傳統封建帝國向近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所以我們百事不如人,隻能任人欺淩,林則徐、魏源那樣的愛國者,當時是多麼的憤懣,多麼的失望,我們是可以想象的。
因為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鑄造了林則徐一生輝煌,但靜觀他輝煌之後的坎坷,卻讓人感慨萬千。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林則徐被罷免了,鴉片戰爭失敗了;如果他不被罷免,鴉片戰爭就能勝利嗎?
這是讀者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