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朝代的終結(5)(2 / 2)

美國方麵不打破沙鍋問到底,才使國民黨方麵能夠“棄車保帥”,到汪希苓為止,不把後台老板掀出來。不過,後台老板是誰,明眼人心中明白,蔣家脫不掉關係,中外輿論尤一致指向蔣孝武。首先,孝武此時確已插手特務,連李敖在文章中自稱坐牢是“蒙難”,孝武都要過問,提出來認為大逆不道,因唯有孫中山、蔣介石可以“蒙難”,李敖“蒙難”便是“玷汙國父,褻瀆總統”。(見“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八十四期,第311、312頁)由於孝武可以指揮特務,又是皇太子,當時台北文武大官趨炎附勢之狀,已在公眾場合出現,根本不避人耳目。其次,孝武與竹聯幫早有勾結,來往頻繁,而出事之後,竟扯大謊說從來不認識陳啟禮,根本沒有見過麵,情急否認,忘了有不少見過他與陳啟禮曾在一起的人證。《紐約時報》記者包德甫撰文報道,直指蔣孝武與竹聯幫有關係,孝武揚言要控告毀謗,卻不敢有所行動,顯然心虛。再說,竹聯幫在美頭目白狼張安樂,以及在美受審的凶手董桂森都明言,指使謀殺的幕後“大老板”是蔣孝武。張安樂於1985年3月1日在美國加州一家“林肯廣場旅館”(Lincoln Plaza Hotel)當眾懺悔自白,並確認蔣孝武命令陳啟禮殺害江南之後,陳啟禮的父親急忙自台北打電話給張,說是如果竹聯幫再繼續指控“總統”的兒子殺人,國民黨將要殺陳啟禮於獄中。(見Kaplan,Fire of the Dragon,p.468-469)顯然受到台灣官方的威脅,使在海外的竹聯幫人馬投鼠忌器,不敢再事聲張。

台灣官方同時發動宣傳機器,並利用香港中性刊物《九十年代》,公布所謂江南七封信,把江南降格在“情報局”線民一級的層次。他們認為把被害人名譽破壞,則暗殺被害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道德行為了。殺了人,還要“殺人家的品格”(character assassination)。其實,江南不僅與國民黨的情報機構有往還,亦與美國以及中國大陸的情報機構有往來,我們可以罵他是線民,但他絕非某一方麵的間諜,更不可能是三方麵的間諜。沒有一個間諜會如此拋頭露麵、明目張膽地寫有爭論性的文章。國民黨無論如何貶低江南,也不能說殺江南有理,更不能彌補殺害江南所造成的後遺症。

對蔣氏王朝而言,後遺症尤其是災難性的。美國人為其本國利益不願趕盡殺絕,追究禍首,但亦雅不欲再見蔣家再傳子接代。蔣經國在內外交困,以及美國強大的壓力下,無可奈何花落去,宣稱蔣家人不能也不會接班,並將孝武“流放”到新加坡去當代表。孝武之流放就像當年王升之流放,權一放再難收矣。從孝武離台一刻起,蔣經國必然明白,不可能繼續再走他父親蔣介石走順的路子了。

江南案與蔣孝武有關,應無可疑;與蔣經國是否有關呢?陸鏗在《江南案對台局的影響》一文中說,涉及“蔣經國似乎有點離譜”(見“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八十三期,第237頁),其實並不離譜。蔣孝武雖插手指揮特務,但特務的最高領導仍是蔣經國。蔣孝武幹這樣一件事沒有理由瞞他自己的父親,何況他們殺人的動機自認是製裁叛徒的愛國行為,特務們津津樂道的愛國行為,蔣經國從來沒有製止過,甚至批評過這種行為。強人如蔣經國也不可能被自己的兒子和特務們瞞住。最大的可能性是,蔣經國事前默許,事後掩遮。即使退一步說,他事前不知,也難逃道義上的責任。一家公司出了紕漏,董事長能卸得掉責任嗎?

我們眼看蔣氏王朝樓起樓塌。蔣介石於1912年槍殺陶成章,始有聞於世;蔣孝武於1984年命令竹聯幫槍殺劉宜良,驚動太平洋兩岸。相隔七十三年的兩度槍聲,象征一個開始與一個終結,亦可謂有始有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