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孤島上的父與子(2)(2 / 3)

1952年的美國大選,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將軍當選總統,使反共的共和黨東山再起。新總統於1953年2月的國會谘文中,說明不再限製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活動,而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杜勒斯(John F.Dulles)更是冷戰時期的反共健將,對反共的蔣介石特具好感,獨裁不獨裁、民主不民主,也就無所謂了。此一發展卒有1954年底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蔣介石提供軍事上的保護傘,同時也拴住蔣,不準他隨便反攻大陸,把美國卷入。(參閱Kirkendall,A Global Power,p.104)總之,老美又來幫蔣介石的忙了,到60年代為止,又提供了四十餘億美援;到70年代底為止,一貫承認蔣“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蔣介石在台灣終於安定了下來,在全球冷戰對抗的夾縫裏安定了下來,享受他一生中少有的長期安定。

安定固然,但並不安分。他知道老美最氣他用人唯私,認為是失去大陸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撤退到台灣之後,蔣為了贏得老美的青睞,一方麵把老美不喜歡的CC頭子陳立夫充了軍,我們從司徒雷登拍給國務院的電文可知,他一再向蔣建議陳立夫離華赴美考察政黨政治,並曾要求“解散CC派”(dissolution of the cc clique)(見Rea&Brewer ed.The Forgotten Ambassador,p.131、137、238),另一方麵起用了吳國楨當省主席,孫立人當陸軍總司令,以示用人唯才、唯公,並表示民主開明。就是由老美自己來選任此文武兩要職,亦非吳、孫二人莫屬。但是老美幫定蔣之後,吳、孫二人的對外作用已小,而對內的問題立即浮上台麵。民主開明、有才有能並不有利於權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文一武建立了聲望與權勢,即使動搖不了他自己的地位,必將成兒子經國走向權力之路的攔路虎。處置吳、孫,於艾森豪威爾上台後即已開始醞釀,豈偶然哉!知道事件的根源,有助於明白事件的表象。

吳國楨是湖北佬,生於1903年,清華出身,1926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係博士,翌年回國做官。抗戰勝利後出任上海特別市市長,當大陸局勢逆轉,逃難到台灣的國民黨大員不知凡幾,而吳國楨官運仍然亨通,當上了“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台灣省主席,顯因合乎老美的論才標準。但是這一任省主席幹下來,卻跟國民黨黨中央結了梁子,最後終以辭職聞。在他辭職前,一會兒請病假,一會兒遞辭呈,已經暗潮洶湧,這一暗潮內幕,我們至今不清楚,大概政見之爭者少,權力鬥爭者多。

吳國楨雖然丟掉了省主席,但是一官匏係,仍舊保留了“政務委員”。他不想幹,前後五次請辭,可是都不為蔣介石所準,顯因剩餘價值未失,他也就不再堅持,隻是願到美國一行。因為隻是不快,並沒鬧僵,他的美國之行就被批準了。吳國楨帶著老婆去美國後,一開始尚沒說什麼,不料台北這方麵發生了“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蒙混舞弊,不盡職守”案,王世傑被撤職,有貪汙之說,牽連到吳國楨。吳國楨正在美國坐冷板凳,愈坐愈不是滋味,心有未甘,乃寫好啟事稿,寄到台北各報辟謠。台北各報不敢登,送呈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其昀;張其昀也不敢登,送呈蔣介石;蔣介石看了,說不必登了。吳國楨再由他在台北的父親出麵,再送稿到台北各報,請求刊登,各報一律拒登。吳國楨火了,在美國亮了一手,逼蔣介石登,蔣介石無奈,勉強登在1954年2月7日《中央日報》上。啟事是1月15日的日期,可是拖了二十三天才登出,蔣介石以為可息事寧人,但太遲了,吳國楨已在2月7日同一天,發表了指摘國民黨的話,16日又繼之以再。不過這種批評,尚稱空洞,如“不民主”、“過於專權”,以及“若幹人士竟認為與共產主義作戰,必須采用共產主義的方法”等,說來說去,尚不落實證,不料國民黨中CC派要作秀,也為了不甘讓吳國楨這樣神氣地辟謠,乃決定予以製裁,方式是由吳國楨在南開的老同學“立法院院長”張道藩出麵,在“立法院”開刀。2月26日,張道藩以“立法委員”身份提出質詢,27日即見報。可是吳國楨厲害,當天就加以反擊,27日有芝加哥合眾社電及28日有紐約中央社電。同一天,吳國楨又擴大戰場,發出致國民代表大會函一件,其中指責蔣政府之“一黨專政”、“軍隊黨化”、“特務橫行”、“人權無保障”、“言論不自由”、“思想控製”等,並建議“國民大會”查明國民黨經費來源、取消軍中黨組織、限製特務機關權力、追究抑製言論自由的責任、撤銷青年救國團等,無不針對蔣氏父子而來。這封信,經“國民大會”秘書處根據主席團決議,在3月10日分發給每位“國大”代表,全信語氣,顯而易見已經不若“吳國楨啟事”那樣客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