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就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不損害後代人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指導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狀態,推進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社會在思維方式、科學教育、文學藝術、人文關懷等很多方麵都發生根本的變化,在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麵構建起新的社會文明形態,而生態文明也必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21世紀將是生態文明的世紀。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這個地方民風不好,難以與他們談論什麼,但當地一個小孩卻得以借鑒孔子,弟子們感到不理解。孔子說:“我是鼓勵他進步,而不是讓他退步。何必這麼苛刻!他已經醒悟過來想要進步了,我是繼續鼓勵他,不要總是抓住人家的過去不放。”
現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發生衝突,其實孔子的這個思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在過去幾千的時間裏,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個民族、國家堅持的價值體係都曾被改變過,所以要想達成一致,重要的是不能造成過多的傷害。
【品故事,明心誌】
能力與野心同在
馮道根是南朝梁時的開國良將,據《南史·馮道根傳》記載,梁武帝最初舉兵的時候,馮道根受命為先鋒,立了大功,但他每次征伐取得勝利後,從不自吹自擂。
因此,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讚馮道根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
功勞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抹殺。沒有功勞,自己進行吹噓也是徒勞的。
曆史上,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隻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人才能“贏得生前身後名”,事跡被後人津津樂道。
四、老子眼中的環境理論
當今人類麵臨著嚴重的環境危機——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無限的膨脹;冰山的大麵積融化;水源的持續枯竭;空氣逐漸惡化等。我們很多人把這種由於我們人類自身對自然毫無節製和不計後果的瘋狂掠奪所造成的災難,稱為人類的自我毀滅。
人類來源於自然,可以說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人類本身就與自然有一種親近感。如果說,古代的狩獵、采集、種植、畜牧以及民間的手工業也是對大自然的某種變革的話,隻能說這種變革是對自然的合理索取,還沒有改變自然的本質屬性。而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卻不是這樣的,它通過強大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高科技手段,對大自然進行無限製的索取,這些對大自然都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從而導致了我們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惡化,也就使得自然的本質發生了變異。
現代工業造成的環境破壞,既給我們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享受,又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空前沒有遇到過的威脅,這樣就讓我們人類處於難以抉擇的困境之中。所以現在我們既要走一條強國富民之路,又要大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人們共同研究的課題,因為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現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經曆了先建設,後環保;先過度開發,後治理環境汙染的曲折發展道路。到今天為之,雖然很多國家都已經將汙染預防的戰略列入到了各項建設和開發的計劃當中,而且還將整個國家的發展計劃持續地貫徹於建設、生產的全過程,同時還在探索治理環保的根本方法。但是,現在許多環保的法律和規定,隻能局限於物質生產、企業管理、交通運輸和社區環境等方麵,還很難把環保問題上升到人的精神領域,從文化、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高度來進行闡釋和強調。雖然環保問題的相關法律中的懲罰製度發揮了一點作用,但是環保不能單純的依靠法律,還是要每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而且還需要配合現代的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環保的目的。
我們品味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的思想,其中都貫穿著一種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高度重視的東西,比如環境倫理精神。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們都是一致認同環境倫理精神的,而且這一精神與當今非常流行的西方環境倫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我們國家卻比西方的理論要早提出幾千年。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認為宇宙中這四方麵都具有偉大的平等性,因此,老子始終都是在強調人與自然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進。他認為“道”是“天地母”、“天地根”,是“萬物之尊”和“萬物之奧”(《道德經》第六十二章),也就是把“道”當成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本源。而他所強調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所說的主要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是來源於“道”這個無所不包的大生命體,“道”既是萬物的根源和起始點,又是一切事物發展演變的終結點。所以,我們人類對待世間所有生命的態度,都應該是和諧相處,平等對待。如果我們人類能和自然界的萬物像好朋友一樣進行相處,那麼這也就是最佳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由於我們過度向自然索取,導致世界萬物害怕人類,那麼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就會不好了。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我們過於狂妄自大,把自己當成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沒有限製地對大自然的資源進行掠奪,那麼大自然就會憎恨人類,從而向人類發動反攻,這也就是意味著人類末日的來臨。
莊子在《天道篇》中說:“夫明白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我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莊子把老子的“道為萬物之尊”和孔子“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的精神實質融合在一起,強調凡能“與天和者”的聖人,必然也是能“與人和者”的智者。他在《天道篇》中還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刻意篇》中則強調“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將這一觀點表述為環境理論觀和審美觀的思想運用在旅遊景觀的開發和人類生活的美化方麵,這也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還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這裏的“襲明”指的是因崇敬大道而顯出和合與高明。這種常常懷有救人救物之心,悲憫一切生命的高尚道德,正是樹立環境理論意識的核心內容,我們隻有愛護眾生,才能顯示出高尚的人性魅力,這也就是培育人民道德情操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孔子在《易經·文言傳》中有這樣的話:“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所謂“大人”,是指與天地融合在一起的精神人格。“天人合一”的主要內涵,就是人類應當認清和敬畏大自然,從而關愛萬物以及一切生命,心懷一顆仁義、普度眾生的心。
《中庸》第二十二章中則強調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這段文字的論述是相當精辟的,文中多次強調的“盡其性”,就是盡量使世間萬物自我實現其生命的潛能,而避免受到任何破壞或者幹擾。
孟子則把貫通天、地、人的自然觀和人文精神稱之為“浩然之氣”。而他那句我們熟知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也正是從《易經》中汲取精華後所發表的警世之語。
我們從上麵這麼多經典典籍的論述可以體會到,從環境倫理的角度來看,道家與儒家的學說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描寫得形象逼真、淋漓盡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以來,西方學術界所大力倡導的環境理論,與現代工業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是有直接關係的。它的核心也就是人類應該如何善待自然、善待萬物,以便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互利互惠,這樣才能保持最佳的生存環境。而我們現在就應當以道家和儒家的學說為基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倫理學,對現在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一定要進行環境倫理學的教育。這樣做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糾正人們對自然的錯誤觀念和有害行為,將人們的道德修養、心理、情感從“盡人之性”擴展到“盡物之性”,從人類社會擴展到自然萬物,使被異化和扭曲了人性能夠回歸到原位。
在當今工業化和商業化正在加速的時代,許多事物卻呈現出種種的非自然化傾向,在人群密集的大城市裏,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人們的腦袋被噪音弄得頭昏腦脹,人們的心情被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弄得心煩不堪,所以我們都想著能夠到大自然中去放鬆身心,讓自己的心靈在其中得到一份可貴的寧靜與安詳。
其實越是自然,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與人類生命的本質靠得越近,也就是說人們對它的感情越深。人類最為甜蜜的享受,都是那些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的享受。難怪我們回顧曆史會發現,那些聖賢哲人都主張要遠離喧囂,到田園中過一種簡樸而寧靜的生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受到名利的誘惑和物質的束縛,保持精神上的一種自由狀態。我們隻有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