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室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是命門穴。按壓這兩個穴位得法時,會有一種熱感向下體發射,對於陽痿、遺精都有一定療效。
治療多發性神經痛的其他穴位有大椎、肩井、脾俞、三焦俞、中脘、合穀、內外關、風市、足三裏、三陰交。按壓的方法可以先從背後的大椎、肩頭的肩井開始,連按帶揉2~3分鍾。然後向下移動,按壓脾俞和三焦俞,各穴2~3分鍾。再接下來轉到前邊的中脘穴,先按後揉,可用整個手掌以中脘為中心作圓形按揉。此後分別對兩手上的合穀、兩臂上的內外關進行點按,力量要大一些,時間也可以長一些。最後對腿上的風市、足三裏、三陰交進行按揉,時間和力度與手法相同。每天早晚各做一次,一般來說,堅持10天左右就可見效。
肋間神經痛
按中醫的說法,肋間神經痛就是胸肋痛。發作時常常是因為呼吸引起的,呈陣發性灼痛和刺痛,往往放射至肩部或背部。這種難以防範的疼痛,會使患者感到精神緊張,而這種緊張又會反過來導致疼痛發作或加重。
肋間神經痛發作時,在患者的肋骨邊緣以及後背的相應位置,會發現皮膚過敏區域,不要管這些地方是不是穴位,隻管用力按揉,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對於肋間神經痛,常規的按壓方法及順序為:按擦大椎―按揉肩井—按揉膻中―按揉中脘4按揉章門—掐內外關4掐合穀4按揉足三裏—按揉陰、陽陵泉—掐太衝。
這裏順便介紹一下陰、陽陵泉穴的位置,陰陵泉和陽陵泉分別在膝部的相對處,外為陽,內為陰,所以小腿外側的叫陽陵泉,內側的就叫陰陵泉。把膝部彎曲下去,從內側摸下去是脛骨,從外側摸下去是腓骨。脛骨內踝下緣的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而腓骨下緣的凹陷處就是陽陵泉。對於這兩個穴位要以按揉陽陵泉為主,而以陰陵泉為輔。陽陵泉穴主治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胸肋痛。而陰陵泉穴主要對生殖係統疾病有療效,如遺尿、遺精、月經不調等。
治療肋神經痛還有一個穴位,它就是極泉穴,這個穴位正好位於腋窩的正中央,腋動脈的內側。按壓這個穴位,不僅可以減輕胸肋痛,還可以減輕心痛、肘臂冷痛。
在實施以上常規按壓的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症狀加以變化。
如果症狀以脹痛為主並走竄不定,每因情誌變動而增減發作次數,就加按揉三焦俞、期門,掐按神門。
如果症狀突出表現為胸肋刺痛拒按,入夜更甚,痛處不移,或者在胸肋處能觸及到塊狀物,就按壓局部痛點,揉按血海,按揉三陰交。
如果胸肋持續隱痛,而且心中煩熱,頭昏目眩,就加按睛明,揉眼眶,按揉氣海。
麵癱
麵癱也叫麵神經麻痹,常在著涼或受冷風吹拂後突然發作。多數患者是在早晨起床後感覺麵部俚硬,或漱口時水從口角流出,這才知道自己得上了麵癱。這種病以口眼歪斜為基本特征,鼻唇溝變淺,前額皺紋消失,唾液不能控製地從嘴角淋漓而下。
以指壓法治療麵攤之前,患者需要對以下常識有所了解:如果發病時左眼不能閉合,口向左側歪,那麼右臉為患側,則需要對患側的穴位施以較重手法的按壓,而對左麵部宜用輕手法。反之亦然。
對麵癱有效的穴位主要集中在麵部,它們有印堂、太陽、睛明、迎香、人中、承漿、下關、頰車等。用常規方法治療麵癱,其具體順序和手法如下:首先按揉印堂、太陽、睛明,然後按揉眼眶、迎香,掐揉人中,按揉下關、頰車,接下來按揉承漿、風池,最後按揉合穀、內外關。
以上方法每日早晚各做一次,需堅持3個月以上才能見效。
麵癱患者還應該根據自身症狀,選擇不同的穴位。
如果是突然起病,於清晨起床洗臉、漱口或吃飯時發現,應格外按壓中脘,按揉豐隆、三陰交。
如果是病程較長,恢複緩慢,兼有頭暈耳鳴,目糊流淚,應格外按揉腎俞、脾俞、氣海、三陰交,點按太衝、太溪。
如果發病前發現耳內流膿或流水,耳周紅腫,進食咀嚼困難,口眼斜向一側,應格外按揉翳風、翳明(翳風穴後1寸處)、聽會,點按丘墟、內庭,按壓胃俞和陰陽陵泉。
在施行指壓法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以下輔助按摩:
1.仰臥,微抬下巴。一手掌放在健臉上,貼近耳朵。另一隻手的手背撐住麻痹一側,手指朝下,貼近下巴。拉扯健側的肌肉,使其往下朝麻痹一側肌肉移動;然後推摩健側的肌肉從下巴處往上提起。
2.坐在床上,背後枕一床疊起的被子,上體微躺。閉上眼睛。假若麻痹一側眼睛閉不上,則用中指將兩眼眼瞼壓緊,雙眼閉上一分鍾(眼睛閉合有利視線集中於鼻尖上),中指移動,推摩眼輪匝肌。推摩健側的眼輪匣肌,圍著眼圈從上往外,再往下;推摩麻痹一側的眼輪匝肌是從下往上,從鼻子往眉毛方向。
腦震蕩後遺症
人的頭骨很堅硬,因而能夠擔負起保護大腦這個人體司令部的重任。然而,在中等力量的撞擊下,頭骨雖能安然無恙,但腦神經卻有可能由此而受損,這就是腦震蕩。腦震蕩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嘔吐、頭痛後,有一部分人可以很快痊愈,但有一部分人卻從此留下了後遺症。
對於腦震蕩後遺症患者施行指壓法,有三條線路上的穴位應作為施治重點。一條線路是從印堂自百會。這條線路上還有上星、鹵會等穴,可以先挨個穴位加以按揉,然後再連成一條線加以推揉,至少應往返三次。
另一條是頭側部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這裏有陽白、頭臨泣、完骨、風池、腦空、瞳子髎等穴位,對這些穴位加以按揉,可以較好地減輕頭痛症狀。在對這些穴位做完逐個按揉後,還應把它們連到一起加以推揉,至少要往返三次。
第三條是連接枕部兩個翳風穴之間的線路。在這條線路上也要加以推揉,至少往返三次,同時對兩個翳風穴加以重點按壓。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放鬆項背部肌肉,對於減輕腦震蕩後遺症也很有好處。按壓揉搓頭頂和項部肌肉,按揉風池、肩井,都是放鬆項背部肌肉的好辦法。
偏癱
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梗塞等通稱腦血管意外,而在中醫則稱為中風。在各種腦血管意外中,以腦血栓形成比較緩慢,多在一周前就先有肢體麻木、輕微頭痛、頭暈等前驅症狀,一旦血栓形成,就會壓迫腦部神經,即使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也會留下偏癱和失語等後遺症。
針對偏癱症狀實施指壓法,應把局部穴位按壓與肢體被動運動結合起來。
在做上肢按壓時,可選穴位有肩貞、臂中、曲澤、郤門、內外關、支溝、手三裏等,做完穴位按揉後,可抓起患者癱瘓一側的手臂,做外展和肘關節伸屈運動。還可以對其腕關節和指關節做一些被動的伸屈動作。
在做肩周圍及頸項部按壓時,可選穴位肩井、頸中、頸根,尤其是對於頸中穴,更是要當作重點加以指壓,這個穴位對偏癱有特別好的療效。做完穴位按揉後,可搬住患者的肩膀做前後回轉動作。然後再按住患者頭部兩側,使其頸部被動地做向左向右的回旋動作。
在做背部按壓時,可選穴位有脊柱兩旁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如肝俞、膽俞、腎俞、氣海俞等。做完穴位按壓後,可沿患者脊椎兩側進行推揉,自上而下反複2~3次。
在做下肢部按壓時,可選穴位有環跳、委中、承山等,其中對委中穴要加以重點按揉,這個穴位對於偏癱也有較好療效。做完穴位按揉後,可配合做一些膝關節、踝關節屈伸等動作。
偏癱患者半身不遂症狀也會表現在麵部,因而對其麵部也應施以指壓法,具體方法可參見“麵癱”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