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森是杜家村的孩子王,雖然僅僅八歲,但杜家村的孩子無論比他大還是比他小的,凡是在上小學和幼兒園的都聽他的。
杜森的父親杜遠勳在村裏算一個說話有分量的人,因為杜森家是村裏的養豬大戶,雖然豬天天叫的挺煩人而且還臭烘烘的,但杜家靠此發了家。杜森家的二層小樓是村裏獨一家的。
杜家村最近有一個大新聞,就連身為孩子每天隻想著玩的杜森都知道的一個新聞。
附近的林家村因其人數太少,最近幾年又有大批的人到城市裏打工定居在城市,本來隻有二十幾戶人家的林家村,現在就隻剩七戶人家了,而且其中五戶還是老人家.
杜家村和林家村雖然姓氏不同,但因為隻隔著一條馬路一條小水溝,村裏人也都互相認識,故杜集鎮政府就把林家村僅留的七戶人家並入杜家村。
對於林家村,杜森雖然隻是一個孩童,但也頗為熟悉,知道那七戶人家具體的家庭情況。
其中五家為老人家,但不同的是三戶是隻有老兩口,一戶隻有一個孤寡老人,還有一戶是兩個老人帶著一個孫子,孫子恰好與杜森同歲.
杜森曾和小夥伴們遠遠的看到過這個孩子,但因其目睹了父母在城裏打工時出了車禍,變得有點呆傻,怯生生的,不太言語。
對於杜森這樣的潑猴來說,這種孩子自然被他排除在外了。另兩戶人家是父母與兒子的關係,並有一個孫子一個孫女。
杜森家由於養豬,房子建在了村子的最南麵,靠近莊稼地,豬舍就建在自家的莊稼地裏,
而林家村搬入杜家村,由於村子內部的宅基地都有主了,所以村裏給他們劃的宅基地都在村子最南麵,和杜森家獨立的小樓一排。
杜森正在二年級的暑假,每天瘋玩的都能忘了吃飯。此處位於華北平原的南部,一年種一季小麥一季五穀雜糧,夏季雨水並不多,所以孩子出去瘋玩,家長也並不擔心。
瘋玩了一天的杜森在媽媽的喊聲中才不太情願的回家吃晚飯,他今天和小夥伴們去幹涸的河溝裏探險了,
在掀了一下午的幹水草叢後,收獲了兩隻小螃蟹,這會兒聽到媽媽的喊聲,人還未到家就先嚷嚷開了“媽,我逮了兩個螃蟹,快拿個盆放點水,我要養著!”
杜媽媽本就是一個溫柔的傳統的家庭婦女,聽到兒子的喊聲也不惱,去取了一個小小的平時喂雞用的瓷盆,放了點水。
杜森一路小跑回了家,也顧不得洗洗臉上的汗,就把兩隻還沒有他半隻手掌大的螃蟹放到盆裏,蹲在地上擺弄了起來。
杜家是典型的嚴父慈母,杜森的父親雖然為人挺和氣,但對自己的兒子從來都是嚴厲的,按他說自己老婆已經夠溫柔了,他必須得嚴厲點,要不孩子該養歪了。
這不剛從養豬場回來的杜遠勳,看到兒子一身泥巴、滿臉大汗的蹲在那玩螃蟹就有點氣“還不去洗手,晚上不想吃了!?”
杜森聞言嗖的起身趕緊去洗手,他最怕爸爸了,因為有時他不聽話,爸爸會打他,媽媽就不會。
杜森雖然去洗手了,可杜爸爸還在嘮叨“這天天在哪兒弄的一身泥,泥猴兒一般,你長這麼大就沒穿幹淨過衣服,還天天吵嚷著買新衣服,我看就讓你去撿別人家丟掉的衣服穿算了,反正也不愛惜!”
杜媽媽聽到杜爸爸訓兒子的聲音從屋裏出來了“遠勳,回來了,森森還小,過兩年就好了,小子哪能像丫頭一樣文文靜靜的養在家裏,出去跑跑好,你當年還不是”
“好了,說兒子呢,提我小時候幹嘛”
杜媽媽吳怡就住隔壁村,小時候就和杜爸爸認識,杜媽媽至今還記得當年的杜遠勳由於太皮被杜爺爺吊在樹上抽鞭子,自然覺得杜森皮點也沒什麼,和他老子比差遠了。
杜森偷偷的瞥了杜遠勳一眼,偷笑,他爸的豐功偉績他可是從他媽和他奶奶那聽過好幾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