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論道和龍血(1 / 2)

趙立五個在院子裏喝著茶,感歎著修行界的艱難。

一時院子裏都覺默下來。

“對了,我聽說在魯省曲市還有你們儒家孔子一脈的後人流傳下來了,就是不知道他們還有沒有傳承,雖然沒聽過他們出過大儒,但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世家,總會有經典吧,”

青鬆老道突然說道,這個聖人世家還是很有名的,幾百年了都一直被各個朝代的皇帝封賞著。

但就是沒見他們出過大儒,但幾百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以聖人世家的名號活的很瀟灑。

“聖人世家!傳了幾千年了,還有這種事!”趙立驚叫道。

這什麼世家也太牛了吧,朝代都是幾百年一變。

“阿彌陀佛,這個貧僧也聽過,曲市孔家,非常有名,一直是天下讀書人的像往征,所以不管朝代怎麼換,當權者一直對他們非常優待。隻要他們不造反,要錢給錢,還封地。隻不過到了現代才沒落下來。”

“雖然不能確定是不是孔子的後人,但他們在宋朝後也沒再出過儒者了,這是事實。”

“孔子後人,聖人世家,”趙立喃喃道。

他才不管你沒不沒落呢,能流傳幾千年的世家,底蘊可想而知,如果家中的藏書一直好好保存的話,那簡直就是一大筆富可敵國的財富。

趙立現在就想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家,相信同是儒家的份上讓他去看一下藏書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他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把儒家的修行之路搞清楚,不像現在在古書上,網絡上東看一點,西看一點,自已也迷糊著。

自已一直以為就是獨自摸索著,雖然有點心得,但沒經過係統的學習,總讓他感覺好像差那麼一點點。想要在以後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遠,基礎非常重要。

最後和幾位道長大師一起論了一會經。佛家道家儒家在千年以後的智慧再次碰上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一時間院子裏傳來一陣陣佛音,道聲,儒吟!

雖然沒有天生異像,但隨著每種聲音,周圍的氣息也變的不同。修行中人論道都是把各自已修的道在經書中表現出來。

弘一的金鋼經,青鬆的道德經,趙立的論語。都是各家先賢傳下來的。這時被三人用論道的方式,各自把各自的理解都融入了佛音,道聲,儒吟中。

佛家的祥和之氣,道家的逍遙之氣,儒家的書香之氣一下撲滿整個大院。相互交流著。

佛家的寂滅之道,在寂滅中升華自我。

道家的金丹之道,人體就是一小宇宙。

儒家的入世之道,教化世人,引領文明。

被三人演藝的精彩萬分,院中的五人也聽的有時笑,有時急,。。。

雖然各家的道不同,但幾人都能從對方的道中,感悟中身的道。這才是修行。大道萬千,殊途同歸。隻不過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而以。

三人都把自已的道講完,相互爭開眼,對視一笑,看來對各自有了很大的收獲。

“哈哈,好好,沒想到一次論道,收獲這麼大,這次回去閉關修為肯定要升一級了!”青鬆大笑道:“我看啊我們幾個也別道長,大師的叫了,就弘一和尚,趙書生,青鬆老道。這幾個稱呼怎樣,爽快多了。

“阿彌陀佛!青鬆老道你終於講對了一句話了!”弘一和尚心一放開也開起了玩笑。

“行,書生,老道,和尚,確實有意思!”趙立也笑著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