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700萬平方公裏疆土的開拓者
在中華五千年曆史的浩瀚長河中,英雄輩出,將星璀璨,隋末唐初的軍神李靖是最閃亮的一顆。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曾評出中國曆史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韓信、李靖和嶽飛。白起強秦,韓信立漢,嶽飛抗金,確為千古名將,但若論曆史貢獻,初唐軍事大家李靖更勝一籌——不僅因為他為將、為帥、為人、為官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點,還因為他成功開拓了約700萬平方公裏的疆土,為後世框定了中華版圖的基本格局,僅此一點,曆代將帥莫能與之爭鋒。
提到李靖,人們總是想到《西遊記》中的托塔天王、《封神演義》中的陳塘關總兵,真實的大唐衛國公李靖卻被掩藏在汗牛充棟的史料中不見天日。筆者在少年時代,亦曾被這個虛構的“李靖”呆板、苛刻的形象誤導,直到後來查閱史料,方知明代小說家視李衛公為神明,將其附會為“托塔天王”;真實的李靖才兼文武,是集千古兵法大成的軍事大家,在隋末唐初的戰亂中崛起,“南滅蕭梁、東平吳會、北清沙塞、西定慕容”(唐太宗李世民評語),出將入相,善終府第,堪稱史上最完美的軍事統帥、民族英雄。
波瀾壯闊的曆史為帝王將相提供了縱橫馳騁的舞台,亦為後世男兒灌注了永不枯竭的熱血。作為一名作者,我始終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寫一部關於李靖的書,記錄衛公的英雄事跡,還原消逝的曆史現場。曆經五年時間,我係統查閱了《資治通鑒》、《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廣記》、《隋唐嘉話》、《冊府元龜》、《唐大詔令集》、《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等史書資料,一個較為清晰的李靖逐漸在腦海裏形成;又經400多個日夜,終於完成近百萬字的長篇曆史小說《戰爭教父李靖》,其目的是向各位看官還原一個沒有神話、貼近史實的李靖,讓鐵馬冰河酣然入夢、熱血丹心激蕩情懷。誠然,為使本書通俗易讀,本著“大事不遺、小事不拘”的原則,在忠於史實的基礎上,虛構了一些次要人物和必要情節,以圖展現恢弘的曆史畫卷——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內有各路豪強相互拚殺,外有突厥汗國蠶侵疆土,新唐不過是比長安城大一些的地方。風雲際會、英賢殊遇,李靖與李世民因雁門救駕結為知交,在殘酷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兩位軍事天才遂有“李世民平中原、李靖定南方”之約,進而合力擊敗北方強國突厥,一統天下,開創盛世。自此之後,李靖參與了李世民平定河西薛舉和征討河南王世充之戰,其軍事才華得以驚人展現。在新唐兵力不足、空虛的嚴峻形勢下,李靖受命南征,憑七百舊部發端,挫敗蠻王,肅清三峽,大造舟艦,招募新軍,訓習精銳,僅僅數年就平定嶺南“梁國”、江南“宋國”(相當於現今的渝、鄂、湘、贛、黔、桂、粵、瓊、閩、台、蘇、浙、皖和川、豫及越南部分地區約200萬平方公裏),官至安州大都督(大將軍)。其時突厥方強,唐朝十戰九敗,欲遷都避其鋒銳。李靖臨危奉命北上,屢出奇兵,以少勝多,數次擊退突厥頡利可汗雄兵,繼而轉任靈州大都督,扼守北方,扭轉了唐朝被動挨打的局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李靖提出三年之期反攻突厥的謀劃,並身體力行,鍛造了史上最精銳的輕騎兵,於貞觀四年親率三千驍騎襲破頡利可汗牙帳,督帥六路大軍十四萬人平滅“控弦百萬”的突厥汗國,為大唐打下400多萬平方公裏疆土,使中國版圖首次北擴至貝加爾湖地區。貞觀八年,西部吐穀渾試圖切斷大唐通往西域的經濟命脈,李靖以65歲高齡主動請纓,再戰沙場,在條件惡劣的高原盡殲敵軍,平滅吐穀渾汗國(相當於現今青海全境及甘、蜀、新部分地區約100萬平方公裏)。至此,李靖開拓的疆土占大唐國土的三分之二以上,為曆代將帥之最,虎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