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擊破吐蕃 確保靈州
作為大唐和五代兩個朝代的朔方節度使,韓遜為確保靈州安全,應該說立有大功。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天祐三年(906年),“正月壬戌,靈武節度使韓遜奏吐蕃七千餘騎營於宗高穀,將擊塭末及取涼州”。這樣對靈州形成很大威脅。靈武節度使韓遜率領靈鹽軍與河西軍大破吐蕃騎兵,從而保證了靈州的安全。這樣,韓遜在唐末為靈州立了大功。
五、抗劉知俊 再保靈州
五代時期,韓遜繼續出任朔方節度使,為確保靈州安全而立新功。首先是韓遜使靈州和鹽州合為一鎮。唐末鹽州不屬於靈州,奏事鹽州刺史轉門直接上書朝廷。唐朝滅亡以後,反對後梁的唐朝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任命李繼直為鹽州刺史,抗拒後梁。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六月,朔方節度使韓遜率朔方軍攻占鹽州,斬殺鹽州刺史李繼直等六十二人,“至是,靈、鹽遂複合為一鎮”。接著,韓遜指揮了一場抗擊劉知俊進攻,保衛靈州的戰爭。開平三年(909年)十一月,後梁的忠武軍節度使劉知俊駐同州(今陝西大荔縣),他率軍投靠岐王李茂貞,共同反對後梁,李茂貞因為他地處偏僻不能容他,就想辦法,“欲取靈州,以處劉知俊,且以為牧馬之地”。於是,李茂貞就派李知俊率領邠州、岐州、秦州、涇州數萬將兵進攻靈州。麵對靈州城危,韓遜一方麵率軍“竭力以拒之”,另一方麵,他向後梁朝廷告急,梁太祖下詔命鎮國節度使康懷貞、感懷節度使寇彥卿率軍進攻邠州、寧州,以解靈州之圍。康懷貞等“所向皆捷”,連克數州,先克寧州、衍州,再拔慶州南城,慶州刺史李彥廣出城投降,康懷貞軍遊兵甚至到達涇州。劉知俊得知以後,立即於十二月解靈州之圍,引兵而還。靈州人民免除了一場戰爭災難,韓遜為保靈州安全再次立功。韓遜因功,被加官至中書令,封為潁川郡王。
六、坐鎮靈州 政績斐然
從約光化二年(899年)到天祐四年(907年),長達八年的時間,朔方節度使韓遜坐鎮靈州,十分重視保境安民,不輕易向外用兵,以免加重人民的負擔。他不但先後擊退吐蕃和劉知俊對靈州的進犯,保衛了靈州的安全,使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而且他在靈州還“善於為理”,又“善撫其部”,“人皆愛之”。他率領靈州軍民治理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靈州軍民物阜民豐。靈州軍民為紀念韓遜的功績,在韓遜還在世時就“請立祠堂於其地”,梁太祖許之,特詔禮部侍郎薛延珪撰文以賜韓遜立祠,讓靈州百姓在祠堂中供奉。直到宋朝撰寫五代史的時候,“其廟至今在焉”。也就是說,直到宋朝,韓遜祠堂仍然存在,靈州百姓每年都祭祀他、紀念他。唐朝的末代朔方節度使韓遜,在五代後梁時,逝世於靈州鎮內,《資治通鑒》和新舊五代史都有記載。至於韓遜逝世的時間,《資治通鑒》和新舊五代史的記載不一。《資治通鑒》記載,梁太祖乾化四年(914年),“五月,朔方節度使兼中書令潁川王韓遜卒,軍中推其子(韓)洙為留後,詔以(韓)洙為節度使”。韓遜的兒子韓洙接替父親韓遜出任朔方節度使,繼續坐鎮靈州。但《舊五代史·韓遜傳》則記載“貞明初,遜卒於鎮”。貞明元年是公元915年。《新五代史·韓遜傳》則又說:“貞明中,遜卒。”貞明總共七年,即公元915年至921年,貞明中,應該是貞明四年(918年)。韓遜逝世究竟是哪一年,我沒有深入研究,未能肯定。但韓遜死於靈州鎮內任上,而且受到當時靈州百姓紀念,這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韓遜也值得靈州後人永遠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