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西婺源 盧潘石刻
江西婺源縣一座曆史悠久的古縣城,曾經屬安徽古徽州,是古徽州六縣之一,這裏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山上有靈岩洞各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洞壁上刻有自唐朝以來遊人題墨兩千多處,其中有名的是盧潘石刻(摩崖石刻),上麵刻著“盧潘大中十一年六月遊”十個摩崖石刻字,至今清晰可見。婺源縣的資料記載是“禦史中丞盧潘唐大中十一年遊”。該縣資料還記載,盧潘石刻有盧潘的詩句:“遙想釣魚台上客,飄然駕鶴白雲分。”大中十一年(857年),盧潘應該是以禦史中丞身份出任廬州刺史。
四、廬州刺史 辨正合肥
盧潘又是一位曆史地理學家。《全唐文》卷七九二記載了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時任廬州刺史的盧潘撰寫的《廬江四辨》,文前先有《全唐文》編者對作者盧潘的簡介:“潘,文宗朝官戶部員外郎。大中時出為新安太守,徙廬州刺史。”新安即今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廬州即今安徽省首府合肥市。《廬江四辨》一文,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古代曆史地理學作品,其中《合肥辨》考證了安徽首府合肥一詞的來曆。現錄如下:
《廬江四辨·合肥辨》
盧潘
“《漢書》:淮南王殺開章,葬之肥陵。肥陵肥水之上也,在壽春。應劭雲:夏水出父城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今按肥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裏許,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經合肥縣南,又東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一百裏出壽春西投(去聲)於淮。二水皆曰肥。餘按《爾雅》,歸異出同曰肥。言所出同而所歸異也。是山也,高不過百尋,所出唯一水,分流而已,其源實同,而所流實異也,故皆曰肥。今二州圖記皆不見夏水與父城,惡睹所謂夏與肥合者乎。合於一源,分而為肥,合亦同也,故曰合肥。而雲夏與肥合者,亦應氏之失也。”《廬江四辨》全文末尾,有“大中十三年十月十五日,朝議郎使持節廬州諸軍守廬州刺史柱國賜紫金魚袋盧潘立”。
五、黔中經略 奏置南寧
盧潘又是今廣西首府南寧市的創始人,是他向唐懿宗上奏章,請置南寧州的。據《唐會要》記載:“南寧州,鹹通六年三月四日,黔中經略使盧潘奏,於清溪鎮置。”這段記載告訴人們,今天的南寧市誕生於唐懿宗鹹通六年(865年)三月四日,由當時任黔中經略使的盧潘提出設置,換句話說,南寧市建城曆史已經有一千一百四十餘年了。南寧市人民應該感謝盧潘,並且永遠紀念盧潘。也有說武德元年(618年)置南寧州,或唐以前即有南寧州。
六、儒雅流聞 殿中禦史
盧潘在地方為官多有建樹,後來被提拔為朝廷的殿中侍禦史之高官,《全唐文》有《李蔚除侍禦史盧潘除殿中侍禦史等製》,誇獎盧潘“儒雅流聞,今膺拔擢”現錄於後:
李蔚除侍禦史盧潘除殿中侍禦史等製
敕。將仕郎、守殿中侍禦史李蔚,劍南西川節度判官、朝議郎、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禦史、上柱國、賜鯡魚袋盧潘等。夫法不立而化行,惡不去而善進,雖使堯、舜在上,未之有也。故禦史之舉職者,前代有埋輪都亭之奏,國朝亦有戴豸正殿之劾,若非端勁知名之士,不在斯選。(李)蔚以文行進用,已著勞效;(盧)潘以儒雅流聞,今膺拔擢。有司列狀,詞旨頗公。使吾綱目盡張,堤防不壞,不在法吏,其在他乎?朕辟祗官之門,開天下之口,企以待理,無有厚薄。爾等吐茹侮畏之道,能不愧於詩人,斯塞職矣,可不勉之。蔚可侍禦史,散官如故。(盧)潘可殿中侍禦史,散官勳如故。
七、曾曆數鎮 薨於靈武
盧潘一生走遍祖國南北大地,“曆數鎮”,根據史書記載,盧潘先後在朝中和全國各地為大唐效力。在朝廷,他擔任過各種職務的高官,有侍禦史、殿中禦史、右巡使、戶部員外郎、禮部員外郎,封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在外地,他擔任過各鎮的刺史、太守節度使、經略使,主要有:劍南西川節度使、新安太守、廬州刺史、黔中經略使,也就是說,盧潘一生由陝西京城到河南、江南、嶺南、西南,而晚年,鹹通十年(869年),又到靈州出任靈武節度使,最後“薨於靈武”。一位政績突出、才華橫溢的大唐名臣盧潘,最後殉職於靈州的靈武節度使職位之上,值得靈州後人永遠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