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昭武九姓 靈州史家
在晚唐武宗會昌末年(846年),任命了一位朔方節度使——靈州人史憲忠,他是為數不多的靈州人鎮守靈州、擔任靈州節帥的大唐將領,而且還是一位少數民族。
史憲忠(778~849年),字貞元,唐靈州人,靈州史家為世代官宦之家。關於靈州史家的來曆說法不同,一說是“其先出於奚虜”,也就是奚族,奚族是中國古代民族,後漸融於契丹族。一說是昭武九姓後裔,昭武姓九姓是對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兩河流域九姓政權的總稱,九姓是:康、安、曹、米、何、火尋、戊地、史。其中康原居祁連山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支庶共九姓分王到各地,所以稱“昭武九姓”。唐高宗時,康等九姓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內地今新疆、甘肅一帶,如設康居都督府、貴霜、安息等州。寧夏固原曾發現隋唐史姓墓葬六座,其中有史憲忠祖父史道德,他在唐朝官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上柱國,封懷澤郡王。史憲忠父親史周洛,是魏博軍校,先事魏博節督度使田季安,後官至兵馬大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禦史中丞、柱國,封北海郡王。史憲忠家原居建康(今甘肅河西走廊高台縣),後遷靈州定居,成為靈州有名的官宦之家。
二、兄弟同事 魏博節使
史憲誠、史憲忠兄弟二人,都是史道德的孫子、史周洛的兒子。兄弟二人起先都在魏博節度使田季安使府為將,史憲誠後來官至監察禦史、中丞、司空、左仆射、平章事(宰相)、司徒,死後贈太尉;史憲忠年幼時學兵符,從小與兄史憲誠都跟隨父親史周洛參加魏博軍,成為魏博節度使田宏正的部將。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吳少誠自立為留後。吳少誠、吳元濟父子叛亂,唐憲宗李純下詔發諸道兵馬征討吳少誠父子。魏博節度使田宏正率部進軍蔡州,史憲忠擔任先鋒,在平息吳少誠父子的叛亂戰爭中,史憲忠常為魏博軍先鋒,經曆三十次戰鬥,他出生入死,身中流箭,仍然“酣鬥不解,由是著名”。後來,魏博軍亂,田宏正被部將殺死,其兄史憲誠被任命為魏博節度使,史憲誠奏請憲宗,因功升任史憲忠為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刺史。
三、逃奔京師 隴州涇原
太和三年(829年)六月,魏博軍亂,殺死節度使史憲誠,史憲忠逃出奔京師,唐文宗詔加史憲忠為檢校右散騎常侍、隴州刺史(今陝西隴縣)。他到任以後,在隴州“增(築)城障,徙客館於(城)外,戎諜無所伺。”在城障上可以觀察敵情,客館遷到城外,防止了敵方間諜乘機混入城中。
會昌二年(842年),唐武宗命築“三原城”,用以遏止吐蕃入掠之路,吐蕃因而數犯邊,要求廢三原城。唐武宗為了防吐蕃“以怖其侵”,特任命史憲忠為檢校工部尚書、充涇原節度使。任命製書說史憲忠“生知臣節,幼學兵符”,“忠必盡於君臣,情可斷於昆弟”,“今以涇上右軍,平原善地,左接甸服,右連蕃疆,固邦鎬之金湯,窒犬戎之巢穴。是以擢自郡邸,陟於齋壇。曳尚書之履聲,舉將軍之戒律。”“可檢校工部尚書、充涇源節度使”。當時,吐蕃遣使請史憲忠墜廢三原城,並且,願以曾經殺害朝廷使者的人“置塞上”,交史憲忠處置。史憲忠答複吐蕃說:“從前我朝沒有築城,你們也進犯我邊地,今天怎麼可以禁止我朝築城?你們既然知道殺害我朝使者有負於我朝,那就應該先捉拿殺我使者的罪犯入朝謝罪,將無所不得。今我與你們相約,前節度使之事既往不咎。”吐蕃聞言,“得情而服”。史憲忠在涇原,“疏涇於湟”,發展水利,屯墾農田,“積緡錢十萬、粟米百萬斛”,“戍人宜之”,邊地軍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