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曆才子 送常大夫
在靈州百名鎮將中,有一位先任朔方留後,即朔方節度使留後,節度使不在任,由留後實際主鎮長達十一年(768~779年)之久,然後,因為唐代宗用三將削弱郭子儀的權力,而被任命為靈州大都督,此人便是工部尚書、加散騎常侍、大將常謙光。
大曆三年(768年),常謙光到靈州出任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赴任之時,“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皇甫冉(盛唐詩人)寫詩相送。盛唐詩人皇甫冉(717~770年),字茂叔,潤州(今鎮江)丹陽人,著名詩人。十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他為“小友”。天寶十五年(756年)考中狀元。初官無錫尉。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宜興)。大曆初年,王縉任河南節度使,聘皇甫冉為表掌書記,後入朝任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左拾遺,轉右補闕。因奉使江表,病卒丹陽,享年五十四歲。皇甫冉所作詩句精玄微妙,《全唐詩》言他“天機獨得,遠出情外”。唐高仲武評他:“可以雄視潘(嶽)、張(協),平揖沈(約)、謝(靈運)。”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評他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作《巫山峽》有唐人三峽詩魁首之稱。皇甫冉才華橫溢,佳作頗多,留給後人的有《皇甫冉詩集》3卷、《全唐詩》收其詩2卷,補遺7首,共241首。他有詩《送常大夫加散騎常侍赴朔方》,又名《送節度赴朔方》。
送常大夫加散騎常侍赴朔方
皇甫冉
故壘煙塵後,新軍河塞間。金貂寵漢將,玉節度蕭關。
澶漫沙中雪,依稀漢口山。人知竇車騎,計日勒銘還。
在唐代,散騎常侍是中央政府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職,沒有實際職權,但也是尊貴之官,多用於將相大臣的兼職;
大夫在隋唐時期是高級階官的稱號,常謙光是工部尚書,當然是屬於高級官階。這首送別詩中皇甫冉寫到常謙光赴朔方皇帝授予金貂、玉節,說明朔方在唐朝邊鎮的重要作用被皇帝特別看重,也說明皇帝對常謙光的重視,詩人把常謙光比作東漢的名將竇憲,相信他一定能早日奏凱歌還朝。
此外,詩人法振(也作法震、法貞,大曆、貞元間以詩名。詩十六首)也有詩送常謙光:
法振
關山今不掩,軍候鳥先知。大漢嫖姚入,烏孫部曲隨。
高旌天外駐,寒角月中吹。歸到長安第,花應再滿枝。
二、朔方留後 靈州都督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經過平定安史之亂,收複兩京,“再造唐朝”,郭子儀的權力達到頂峰,他以司徒、中書令的身份出任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關內及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和鹽池及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道觀察等使。權力職責既重,功名又大,而他生性寬宏,行政法令頗不嚴,唐代宗想分他的權力,但又感到為難,久拖不決。不久,德宗下詔尊崇郭子儀為“尚父”,加封為太尉兼中書令,將實封增加到兩千戶,每月供給一千五百人的糧食,二百匹馬的飼料,他的子弟女婿們升官的有十多人,郭子儀擔任的副元帥和各種使職全部被罷免;他的權力由三人分擔:第一,讓郭子儀的副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擔任河中尹及邠、慶、晉、絳、慈、隰節度使;第二,讓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擔任靈州大都督及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第三,振武軍使渾瑊擔任單於大都護、東和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別執掌郭子儀的職務。這樣,常謙光就由十一年的朔方節度使留後,升任為靈州正式的鎮將靈州大都督。十分湊巧,此三人中另外二人李懷光和渾瑊,後來也都成為靈州鎮將(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三、抵抗吐蕃 保衛邊安
常謙光在靈州坐鎮十多年,主要任務和功績就是抗禦吐蕃的侵擾,保衛北部邊疆的安寧。史書記載,大曆三年(768年),“冬十月甲寅,朔方留後、靈武大都督府長史常謙光加檢校工部尚書”。大曆四年(769年)正月,朔方節度大使郭子儀還河中。秋七月,吐蕃進犯靈州,節度使不在鎮,由朔方節度使留守常謙光率軍擊破了吐蕃軍。冬十月,吐蕃再次進犯,常謙光奏明聖上,吐蕃這次是大規模進犯,先寇鳴沙,吐蕃大軍首尾長達四十裏。郭子儀得報,急忙派兵馬使渾瑊率精銳將士五千人救助靈州常謙光,郭子儀本人移師慶州,最後,唐軍再次擊敗吐蕃。大曆十三年(778年)夏四月,吐蕃又一次侵犯靈州,吐蕃大酋馬重英以四萬騎寇靈州,塞漢、禦史、尚書三渠以擾屯田,為朔方留後常謙光所逐,馬重英殘部逃至鹽州、慶州。由於常謙光多次接連擊敗吐蕃進犯,從而保衛了塞北邊地的安寧,常謙光為塞北人民的安居樂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