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揮平叛。唐肅宗靈武即位,靈州即變成全國平叛的總司令部。新皇帝在靈州詔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到靈武勤王,指揮他們征討叛軍,取得節節勝利,收複兩京,返回長安,在位期間,基本上平息了叛亂。
四、監護二聖 山陵儀製
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又升杜鴻漸兼禦史大夫、出任河西節度使、涼州都督。唐軍收複兩京以後,唐肅宗再任杜鴻漸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荊南節度使。一年以後,肅宗又調杜鴻漸進京入朝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卿,充特別重要的高官“禮儀使”。上元二年(761年)唐玄宗、唐肅宗先後逝世,禮儀使杜鴻漸專門負責監護二聖的陵墓建造“儀製”,山陵畢,加光祿大夫,封衛國公。
五、升任宰相 平息蜀亂
唐代宗即位以後,杜鴻漸當了宰相,“拜鴻漸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永泰元年(765年)十月,西蜀軍閥作亂,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殺死劍南西川節度使郭英義,占據成都,自稱劍南西川節度留後。事發之後,工州衙將柏貞節、瀘州衙將楊子琳、劍州衙將李昌巎等出兵征討崔旰,西蜀大亂。永泰二年(766年)二月,唐代宗特命杜鴻漸以宰相兼充山南、劍南副元帥,劍南節度使,率兵平息蜀亂。著名詩人岑參、韓愈、劉長卿、杜甫、錢起、皇甫曾等都有詩送杜鴻漸,現錄岑參為杜鴻漸赴西川賦詩一首:(詩中相公、相國都指宰相,因為杜鴻漸當時是宰相)
奉和相公發益昌
岑參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千條拂去旌。
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杜鴻漸到成都以後,“懼旰雄武,不複問罪,乃以劍南節(度使)表讓於旰”。當時,西戎寇邊,關中多事,唐軍兵威不振,代宗不得已聽從了杜鴻漸,任命崔旰為劍南西川行軍司馬,柏貞節為工州刺史,楊子琳為瀘州刺史,各罷兵。大曆二年(767年)在杜鴻漸建議下,唐代宗任命崔旰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召杜鴻漸還京,“鴻漸仍率旰入覲,代宗嘉之”。關於平息西川之亂,有人認為他處理崔旰不妥,唐史認為,杜鴻漸對崔旰的處理是正確的:“宜以懷來,未可力製,終致歸國,豈非藏謀?向討之,則為劇賊矣。”
六、樂於退靜 自請歸養
杜鴻漸回朝以後,知政事,轉門下侍郎,主動讓出山南副元帥。大曆三年(768年)八月,取代王縉為東都留守,充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仍然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鴻漸晚年,私第在京師長安裏,“館宇華靡,賓僚宴集。鴻漸悠然賦詩曰:‘常願追禪理,安能俋化源’。朝士多屬和之”。後來有病,自己主動請求回家。因為他酷好佛圖道,因此,令僧人為他剃頂發。大曆四年(769年)十一月,杜鴻漸病逝,終年六十一歲。唐代宗下詔贈杜鴻漸太尉,諡曰文憲,下令罷朝三日,賜物五百匹,粟五百石。杜鴻漸自己遺命其子依胡法塔葬,不為封樹。杜鴻漸作為唐肅宗即位的總導演,勸進頭功,是“衛社之功”,這是他一生的主要亮點,主要貢獻,杜鴻漸同時也為靈州,千餘年以後的今吳忠市,乃至寧夏,留下了輝煌的曆史篇章,應該充分予以肯定。至於說他當宰相有沒有多大建樹,又貪圖靜逸,酷好佛圖,也不一定算是什麼壞事,不應該苛求於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