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朔方節度 河陽大戰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為肅宗不相信李、郭,不設主帥,隻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鄴城之戰,結果大敗,李光弼敗不折兵。鄴城兵敗,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唐肅宗奪郭兵權,任命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撤出洛陽,移軍河陽,留洛陽空城給史思明。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李光弼這次又發揮才能,他看到史思明作戰主要依靠良馬千餘匹,這些馬每天都在黃河南岸沙渚上洗澡,便心生一計,挑選軍中母馬五百匹,把它們所生小馬駒留在城內,把馬全部趕到黃河北岸,母馬因為掛念城中小馬駒,就嘶叫不停,史思明的戰馬聽到以後,也都隨之跑到黃河北岸,被唐軍所獲。接著,李光弼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黃河上的火船的進攻。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對將士們說:“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三軍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殺敵一萬餘,生擒八千餘人。“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河陽之戰”大勝,牽製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乾元三年(760年)正月,唐肅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書令。
五、八年平叛 中興第一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不聽李光弼正確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朔方節度副使仆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仆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陣,結果大敗,唐軍隻好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肅宗以邙山之敗罪在仆固懷恩,拜李光弼為侍中兼河中節度使。後又任命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江蘇於今),進攻史朝義軍。李光弼先克許州(今河南許昌),活捉史朝義將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蘇徐州),唐肅宗封李光弼為臨淮王。唐代宗即位,封雍王李適(kuò)天下兵馬元帥。史朝義九十萬大軍被困洛陽,兵敗。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曆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是唐軍主將,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之功被唐代宗封為臨淮郡王。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後,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六、不入長安 將星隕落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但是卻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企圖陷害。寶應二年(763年)初,吐蕃乘虛攻入關中,占領長安,唐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忙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但李光弼看到朝中宦官專權,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吐蕃被郭子儀打敗,代宗返回長安,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詔書未至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收租賦。代宗再詔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加害,不敢去長安見駕。廣德二年(764年)七月,李光弼病逝,隻活到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與郭子儀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為臨淮王,與郭子儀齊名,時稱“李郭”,名氣沒有郭子儀大,但軍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史家評論,中國曆史上的著名軍事家、大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