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征吐蕃 幸免於死
在唐朝政府任命為靈州最高軍事長官的將領中,奮戰一生,因功當了大將軍又當了宰相,而最終在戰場上為大唐江山以身殉職的,就是曾經出鎮靈州,被任命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的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大將王孝傑。
王孝傑(?~697年),唐朝京兆豐(在今陝西潼關東北)人。王孝傑從小參軍,隨唐軍四處征戰,屢立戰功,成為一名軍官。
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犯大唐,唐高宗李治派軍征討,任命李敬玄為主帥,王孝傑為副總管,隨總管、工部尚書、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的軍隊遠征吐蕃。七月,劉審禮與王孝傑率部先攻,與吐蕃軍戰於大非川。吐蕃主帥葛爾·欽陵率軍猛攻唐軍,唐軍主帥李敬玄卻膽小畏戰,為了自保,按兵不動,劉審禮與王孝傑率領少部分兵力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未能突出包圍。戰到九月,劉審禮、王孝傑兵敗,雙雙被俘。劉審禮身負重傷,不久便亡故,而王孝傑因為被吐蕃少主認為麵貌像其剛剛逝世的父親,竟然戲劇般、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孝傑被吐蕃軍俘虜以後,吐蕃年僅兩歲的讚普(首領)那鬆芒波傑一見到他,突然大哭著說:“貌似吾父。”由於那鬆芒波傑的堅持,於是吐蕃對王孝傑“厚加敬禮,由是免死”(《舊唐書》)。王孝傑在吐蕃期間,還對吐蕃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這對他後來收複安西四鎮有極大的幫助。在吐蕃住了一段時間以後,王孝傑便被送回唐朝內地。
二、收複四鎮 功拜宰相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武則天入宮,唐高宗即位。她二次入宮,被立為皇後。高宗死後,她立四子李旦為皇帝,自己臨朝視事。天授元年(690年),改唐為周,當了女皇。武則天上台以後,王孝傑被任命為右鷹揚將軍。早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一月,唐太宗設龜茲、疏勒、於闐、焉等安西四鎮,後為吐蕃所陷。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派安撫大使裴行儉重置四鎮,並由副大使安西都護王方翼在碎葉水畔建碎葉鎮城(今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楚河南岸托克馬克市附近,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出生於碎葉),安西四鎮為碎葉、龜茲(今新疆庫車)、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唐朝恢複了對西域的統治。垂拱三年(687年),吐蕃再次發兵攻占了安西四鎮,軍隊打到敦煌,並且進一步進犯唐朝,武則天接受西州都督唐休憬建議,利用吐蕃內部矛盾,計劃發兵征討吐蕃。
因為“孝傑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所以長壽元年(692年)十月,武則天任命熟悉吐蕃軍情的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同時還派左武威大將軍、原西突厥首領阿史那忠節配合。王孝傑采取長驅直入、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的戰略。他統帥大軍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出發,轉戰數千裏,直到於闐,大敗吐蕃。十月二十五日,王孝傑接連收複了安西四鎮。武則天不顧所有大臣的反對,派三萬大軍駐守四鎮,並重新讓安西大都護治龜茲,結束了與吐蕃爭奪西域的戰爭。收複安西四鎮,鞏固了唐朝西北邊防,保證了中西交通暢通。武則天特別高興,她向侍臣誇讚王孝傑說:“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後西垂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複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於是,拜王孝傑為左衛大將軍,長壽二年(693年),封為清源男,又升遷王孝傑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也就是當了大唐的宰相。後來,在延載元年(694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再次進攻西域,王孝傑又率軍隊在冷泉(今青海西寧西)、大嶺(也在青海西寧以西),與吐蕃、西突厥大戰,殲吐蕃與突厥各三萬人。同年四月初九,王孝傑再被任命為同鳳閣鸞台三品。
三、防禦突厥 朔方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