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流傳千古的神話傳說(3 / 3)

類似的傳說與神話還有很多,在封建社會裏,這些神話雖然給孫思邈籠罩了一層神秘的氣息,但也足以說明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巨大影響。

中國寺廟多如牛毛,但大多供奉的都是神仙、菩薩。專門供奉醫生的廟卻並不多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上的藥王廟,是專門供奉我國最為著名的醫生孫思邈的一座廟宇,為明代所建。這座廟是百姓感動於孫思邈一生不謀名利,醫德高尚,濟世活人,自發建起來的。孫思邈名氣很大,太宗皇帝曾三次征召,他卻不想步入仕途,始終將為百姓治病視為頭等大事。他在耀縣這個地方生活了42年,在為民治病的同時,還完成了《千金方》這部舉世名著。如今,藥王廟大殿內的醫方碑亭還存有一些藥方的石碑,這些碑都是明朝雕刻的,曆時已四百餘年,一直被百姓們傳抄著。這些藥方,醫濟當時,也方便萬世。為了紀念孫思邈,每年二月初二,人們都要在藥王廟舉行盛大的廟會,人們炒黃豆、做麵食、咬蠍子,到廟前敬香祭祀,祭祀過後下山之時,人們不會忘記要在胸前戴上一枚柏樹葉,以求孫思邈的保佑。在藥王廟山下的通元橋戲樓,秦腔雜劇輪番演出,燈火通明,通宵達旦。作為一個醫生,能讓世人如此尊崇懷念,足以證明他的偉大了。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懷念、敬仰孫思邈,不斷對他的廟碑進行了不斷修整,並多次刻印他的著作,1081年,在他誕辰五百周年的時候,宋朝庭曾下詔為孫氏刻立石碑,詳細記載他的生平事跡,並樹立他的塑像。在他的家鄉耀縣孫家塬西南建造了宏偉的殿宇——孫氏祠堂,如真人祠、聖母殿等古跡。在距耀縣城東約三裏的五台山,是孫思邈隱居的地方,人們稱它為“藥王山”。山上有“藥王廟”,廟的西側有“洗藥池”,相傳是當年孫思邈洗藥的池子。“藥王山石刻”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收藏的早期石刻塑像碑(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存量為全國之首,具有品位高、價值大、內涵豐富的特點,在我國醫藥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藥王山石刻”已經受到日本、美國、德國、港台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的推崇關注,日益受到國內外文物考古、宗教民族、美術研究、書法藝術、醫藥衛生等各界人士的重視,研究者愈來愈多。為了深入研究、發掘這些文化遺產的內涵,弘揚中華文化之精華,促進和加強東西文化的交流與協作,進一步宣傳藥王山,弘揚孫思邈的醫德、醫術、醫風,更全麵地了解和認識藥王孫思邈,1961年,值孫思邈誕生1300周年之際,我國郵電部特別發行了紀念孫思邈的郵票,以表彰孫思邈對我國醫學所作的貢獻。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曆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備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洋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去世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以此紀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