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 言(1 / 1)

諸子百家無人不說“智”。孔子說“上智下愚”,老子說“大智若愚”,韓非子說“使智者盡其慮”,荀子說“流言止於智者”,莊子說“去小智而大智明”……

人是高級動物,群居性動物,一個個聰明人或自以為聰明的人,在這世界上生活,有本能的需要,物質的精神的;有與生俱來的欲望,生理的心理的;有種種夢想和幻想,健康的不健康的。

為了得到需要,滿足欲望,實現夢想,人便要動腦子,采取手段,利用方法,可是權力、地位、金錢、榮譽等等,想得到的人很多,你想要,他也想要,可畢竟有限,於是人們之間展開了智力的博弈,智慧的較量,有共同遊戲規則下的公平競爭,在道德與法律陽光下展示聰明才智;也有潛規則下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在顛覆秩序的行為中暴露人性的陰暗。有的人以常規思維與正常手段去努力獲得,有的人以超常思維與變化手段去謀取,得意與失意伴隨著人生,希望與失望占據著生活。

渴望成功!成功需要機遇,機遇靠智慧的大腦把握!

追求利益!利益需要競爭,競爭離不開智力的博弈!

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個追求“大智”的價值取向。自以為聰明的人或許實際上很愚蠢,貌似精明的人卻是十足的傻瓜。聰明和精明不等於智慧。這是“小智”與“大智”的區別。世上“小智”的人多,“大智”的人少。隻看到眼前利益的人再聰明也是小智,能看到長遠利益的人是大智;隻看到個人得失,不為他人著想的人是小智,能夠顧及大家利益的是大智;隻看到狹隘的圈子的人是小智,能從小圈子看到整個群體的人是大智;隻看到局部的人是小智,能從局部看到整體的是大智。

小勝靠智,此智為小智;大勝靠德,此德乃大智!

古人說:“成者為王。”這是一種純粹功利性的判斷。成,是小的成功,還是大的成功?是暫時的成功,還是長久的成功?是通過小聰明謀取的成功,還是通過大智慧獲得的成功?所以,不如說“智者為王”!這個“王”不僅指那些成功的人,更是指包涵與承載“大智”的成功本身。我們能在曆史上一些成功者身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智”,小智或者大智,而真正的“王者”是大智者,其智慧的光芒閃耀千古。

劉邦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玩的是智;項羽有勇無謀,“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敗給了劉邦。

曹操說,“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玩的是智;袁紹“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敗給了曹操。

李世民說,“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玩的是智;王世充“智盡力窮”,竇建德“不用臣言”,李建成“心胸狹隘”,都敗給了李世民。

朱元璋說“人生天地間,機變造化得宜、時勢不失者,乃為傑丈夫。”玩的是智;張士誠“詭計多端,自以為是”,陳友諒“以大欺小,剛愎自用”,都敗給了朱元璋……

玩小聰明的人大多玩砸了自己,即使一時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東西,但守不住,不長久,反而失去得更多;他很精明,在權力鬥爭中一時成為贏家,但卻不知道“智者順時而謀”,卻成了最後的輸家;他周旋於人際,上下打理得很風光,左右照顧得很周全,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切都葬送於“陰謀”二字;他布下陷陣,引人入彀,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戰勝對手後,放鬆警惕,放縱欲望,卻不明白“以明防前,以智慮後”,結果又走上了別人走過的失敗的老路……

大智慧者集識見、膽略與勇氣於一身。求大智,得大利。以大智立身、揚名、競爭,才能真正擁有成功,擁有“王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