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蓉姐、鳳姐、空姐及所謂的序(1 / 2)

寫完第一卷,有一個朋友問我,你寫這本小說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因為我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麼?

為了理想?

也許是,但也不是,理想作為一個作家,這個大多數人孩提時代的夢。隨著年紀的增長,歲月的蹉跎,當光環逐漸逝去時,理想也成了海市蜃樓。更多的是為了一日三餐,生活而奔波。

為了夢想?

也許吧,為了夢想。這可以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吧。

每一代人,其實是一個從年少時理想的胸懷大誌,到成長後現實的失落。不同在於,麵對的時代不一樣,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產生對事物認知不同。

這一代人,出生於文革結束,改革開始。他們不同於“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老一代。他們有激情,有理想,

這一代人已無法想像那種萬人廣場自發跳著“忠”字舞的情景。(具體現實版本可以參照我們東北的好個鄰居,據說現在還有這一大型的活動。),我們更多的是獨立和思考。所以我們有《頑主》的大年青年的中國式的嘻皮,我們有《過把癮就死》的對愛情的呐喊。

作為七零後的這一代人,經曆了整個社會的太多變更。思想上,現實上。三十年的激蕩,三十年的變遷。如五千年的曆史,在現實放了一個快進,一朝展現。

無淪是從哲學層麵的關於“兩個凡時”的論斷,還是關於“實事求是”的全民大討論,

無論是“姓資姓社”的爭論,還是“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的結論

無論是激烈的思想革命,一代人,從狂熱的宗教式的熱情,到理性的回歸。

這個時代發生了太多的事情。

從剛開始對“下海”的時對金錢渴望的掩掩藏藏,到現在“寧在寶馬車中哭,不在自行車後麵笑”的全麵拜金。

在孩提時代,改革剛開放,我們知道深圳速度,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蛇口經驗;

從報紙雜誌我們了解了那一片熱土,全國人民的目光都在看著那片熱土上的一天天變化。

三十年功名塵和土。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在兒童時代,港台流行文化襲來,冬天裏的一把火,不但吹紅了那個藍眼晴的混血兒,也吹熱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在平常生活中除了有一個物質生活,還有一個精神的生活。

那個憨憨的靖哥哥,古怪的蓉妹妹,不但迷倒了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多少中國人。

在少年時代,青霞姐姐,曼玉妹妹,一個個偶像撲麵而來,追星,在父母的嗬責下,老師的封堵下,偷偷的互相分享著一個個小小的畫片。

青年時代,我們知道了島的那邊,還有一個“譚、梅、張”,永遠二十五的譚校長,已經離我們而去的,哥哥,梅姐,我們在四大天王的歌聲分享著音樂的快樂,我們在“五虎將的決裂”中知道了,原來這些今天成熟悉的劉德華,梁朝偉,原來也是從當初的清澀過來的。

在我們那些追星的時代,有一個人是我們這代人無法回避,無法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