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權製度的創立者。他也是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製時代的人,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13歲即位,22歲親政,30歲到40歲掃滅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裏”“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製的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製度建設,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麵,排在漢武帝之前,曆史上無出其右者。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從一個側麵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歎“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而且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律法。秦始皇雖專製,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以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始皇繼秦孝公以來六世的發展,終於以強大的實力掃滅六國,統一了天下,“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對他統一天下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他殘暴的一麵,在《過秦論》中也予以指出“以暴虐為天下治”。但古代的評論,往往是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上的,常常是顧此失彼,帶有片麵性。因此對於秦始皇的曆史功過,今天我們要把他放到具體的曆史時代中去給以全麵的認識和評價。
秦始皇一生的主要活動,以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為分界線分前後兩大段。前段,是他親征掃滅六國、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製時期,是他展開雄才大略,建立曆史功業的時期,對曆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業績是不能抹殺的。雖然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但也要從中看到秦始皇個人的曆史作用。
秦國在發展中強大,在具備了吞並六國的條件下,秦始皇一直堅持秦的既定國策,向東擴張,消滅六國,統一天下。並果斷地在十年之中,一鼓作氣掃平了六國。秦始皇的英明決策是同他的雄才大略分不開的。同時,他還善於用人,勇於改錯。在為統一而做的準備工作中,以及在實施統一的大業中和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中,都充分體現了秦始皇是一位明智的、能夠重用人才、聽取意見、改正錯誤的君王,在君臣同心協力之下完成了曆史使命。而他所確立的中央集權製、郡縣製、統一文字等等一直影響著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這說明秦始皇能夠順應曆史的發展,大膽地進行革新,排除傳統的舊勢力的影響,促進了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秦始皇不愧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但在中央集權製建立後,秦始皇為了追求享樂,完全暴露了他的階級本性。他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成了一個昏庸殘虐的暴君。
秦始皇既是一位對曆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政治家和功勳卓越的封建帝王,同時也是一位阻礙曆史前進的罪人,他把秦王朝變成了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殘酷黑暗的時代。因此,秦始皇是一位前功後過、功過參半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