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萬事由天莫苦求 (1)(1 / 2)

岐舌而讚,並口而稱。牆高基下,遂為禍的。側目在旁,而仆不知;從容晏笑,已在虎口。庭無繁桑,貝錦百匹;讒舌萬丈,飛章交加。至於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身貴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集,而後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繢絲成網羅,狼眾乃食人,馬犛切白玉,三言變慈母。海內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畢指而唾,辱亦甚矣!整冠李下,掇墨甑中,仆雖聾盲,亦知罪也。當衡者哀憐其窮,點檢舊章,責為部郵。將使積勞補過,循資幹祿。而蘧篨戚施,俯仰異態。士也可殺,不能再辱。

《與文徵明書》

1.撫景念疇昔

漆黑的夜,發黴的稻草,沉重的鐐銬,腥臭的軀體……這一切,本來都與才子無涉。然而,曆朝曆代的文學巨擘卻多承受過如此劫難。

此刻的唐伯虎迷茫無助,他的書畫不會讓他有牢獄之災,他的詩詞雖有些放浪但也不至於讓其身陷囹圄,能夠讓其大難者唯有人心。

但凡有冤者一進這個地方,總會高喊著:“我冤呀!”並且一喊就是幾天幾夜,盡管被打得皮開肉綻、盡管被連連嗬斥,盡管同號的獄友不停地規勸與戲謔也不能阻止他喊冤。沒幾天,唐伯虎的嗓子就啞了甚至咳出了血絲。他不明白,自己不就是經常拜訪“恩師”嗎?自己不就是表現得“高調”了嗎?難道憑這些就可以判定自己有罪?陷入沉思的唐伯虎想到了進京時的風光,更想到了死去的父母妻子兒子和妹妹。“父親!母親!我不孝呀!妻兒、妹妹我對不起你們!徵明、允明,我悔不該沒有聽你們的話呀!”

身在獄中的唐伯虎想得最多的就是逝去的父親,他的悲傷痛苦有一大部分緣於他的“孝”。正是因為“孝”他義無反顧地奔向了科舉,也正是這種“孝”讓他挺過了獄卒的鞭打。

數命人人殊,疾徐付甘節

無論一個人多麼的離經叛道,當父親在病榻之上拉著他的手訣別的那一刻,任何人都會流著淚,高聲地說:“爸,我聽你的,我聽你的。”唐伯虎父親去世的這一年,正是弘治六年(1494年),那時唐伯虎25歲。

唐伯虎的家族有著顯赫的背景,從三國時期至隋唐時期這幾百年間,唐家代代出高人,特別是唐儉,乃是李世民時期“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功勞之大、聲名之盛令後世子孫驕傲無比。即使到了宋元時期,唐家雖然沒有出現什麼大人物,但也並非尋常人家。然而,唐伯虎這一支卻很不幸運,包括他的父親唐廣德已經連續七代都是小市民階層,更慘的是淪落為“五民之末”的商人。

因此,唐廣德從唐伯虎一出生開始,就將改換門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唐伯虎身上,好在伯虎年幼之時便展現了極高的天分。他請大畫家沈周教兒子作畫,之後盡其全力使其進入了最好的私塾。像所有望子成龍的父親一樣,唐廣德傾盡所有為唐伯虎提供學習的資料。就拿唐伯虎的藏書相比,就連官宦之後的祝允明、文徵明都為之歎服,驚歎於他的藏書之多、門類之全。可以想見,作為一個小酒館的老板,沒有辛勤勞動、起早貪黑,是負擔不起如此巨大開銷的。

唐伯虎也特別爭氣,16歲就考了個秀才第一,大名廣播,人人為之讚歎。其後便開始和祝允明等人混跡市井,而且還成了青樓常客。唐廣德為了將理想變為現實,為了讓唐伯虎收心,便在其19歲(1488年)的時候為他娶了徐秀才的女兒,希望用賢兒媳徐氏的溫柔徹底改變兒子的行為做派。然而,事與願違,唐伯虎僅僅收斂了一年多後,便依然故我。

等待了幾年之後(1494年),萬念俱灰的唐廣德發出了陣陣哭嚎:“還要讓我為你做些什麼?你才能聽我的話!”想了許久,唐廣德做了最後一搏——死亡。似乎冥冥中,父親的死就是為了喚醒最後一條束縛在人類身上的靈符——孝。大凡父親對待兒子的感情如山一般深沉、厚重,更遑論封建社會的父親,嚴父慈母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精準總結。父親這座大山倒了,希望讓唐伯虎這隻貪戀地上食物的雄鷹能夠展翅高飛,飛入那淩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