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自小就有一種奇怪的第六感,覺得生命裏不多不少會和某些地方有些關聯。那時他常替父親送貨,出入高尚住宅區。“阿爸是裁縫,所以有人說我的氣質來自家庭,一個裁縫的兒子,能有什麼氣質可言?不同的是,阿爸出名在替馬龍·白蘭度、斯奇可等人做衫,我時常進出他的公司,見到很多氣質優雅的人,漸漸開始喜歡生活上的享受。”“以前幫阿爸送貨,送去豪苑,已經覺得這個地方很美,自小就覺得,這些地方將來一定和我有點緣分。真的,有些事情很難解釋,好像淺水灣,唔,將來有機會我要買架開蓬跑車,住淺水灣,得閑去兜風。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之後,竟然一一實現,從來沒有人教我的。”或者唯一一個,是大姐張綠萍的第一任丈夫,張國榮十分喜歡這個前度姐夫。“他很懂得和小朋友溝通。人長得漂亮,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大學講師。還有大姐,所有關於生活品質的種種,他倆教曉我不少。大姐現在仍是個附庸風雅的女人,站出來就知道是個有教養的人,我很疼這個姐姐。”
張國榮對父親沒有什麼印象。因為他沒有和父母在一起住過。父母工作很忙,在中環工作的地方附近借了公寓住,而他們兄弟姐妹全部都被寄養在外婆家。
柔美:94《金枝玉葉》在張國榮小時候的記憶裏,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他六歲的時候,外婆的去世。外婆在去世前幾年開始腳就不能動,每天都是坐在椅子上,隻有睡覺時回到床上。那天回到家,發現外婆坐在椅子上已經去世了。那一幕,直到張國榮成長為天皇巨星,或者是到死的那一刻,都還清清楚楚地記得。
在外婆家,因為外婆已經上了年紀,照顧他的是一個叫“六姐”的傭人。小時候最能理解他的,應該算是她了。因此張國榮和六姐的感情很深。
在張國榮眼裏,六姐是這樣的:“她是我所知道的人中,最偉大的女性。是從不求報答,卻把自己全部的愛奉獻出來的人。對誰她都是那樣,特別是對我格外疼愛。像六姐這樣的女性,非常遺憾至今再沒有遇到過。”
六姐上了年紀之後,張國榮還專門給她買了房子。六姐在那兒一直住到80多歲時去世。
父親和母親
有人說正是童年生活的不愉快導致了張國榮最終走上不歸路,他的家人應該負很大的責任。但這種看法畢竟是一家之言,張國榮與他父親和母親的關係到底怎樣呢?
烈火青春由於童年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用張國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緣分太淺”的緣故,所以他不太理解像一般家庭的那種親情。而且長大成人之後,這種關係與其說父母親情,不如說僅僅是像朋友一般的關係。張國榮自己對父母的評價是這樣的:“阿爸疼我是無條件的,阿媽對我好是有條件的。如果我不是今天的張國榮,阿媽對我愛會有所保留。阿爸已經去世,但我始終覺得,他對我的愛全無保留,隻是他不知道表達……自小我就知道,我和他說話,他有耐性去聆聽,阿媽卻是完全沒有,所以很久以來,我和阿媽連一句心裏話也無法交流。”
但跟父親相比,他對母親的印象又稍微深一點。1988年時曾經與母親在他來帕路斯海濱的公寓,一起住了半年多。但是,也許是一個人住慣了,與母親之間並沒有那種母子間的親密關係,突然一下子住在一起,也不可能立刻感受到那種感情。雖然一直努力想把這之前的距離縮短,並且試圖盡可能從精神上去進行交流,可最終能夠給母親的,仍然僅僅是錢和物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因此母親看上去並不怎麼快樂。
而他母親在那個時候,正好跟他父親的關係開始產生破綻,精神上也十分的不安定,雖然她曾經非常愛父親,父親卻反過來再也不理她,對於當時的母親來說,除了父親以外,無論是誰為她做什麼,也無法令她快樂。
張國榮曾說:“實際上,原以為母親去世之後,再也不會想起什麼了,可真的當母親走了之後,回想起很多事情。那並不是各種回憶的一幕幕,而是母親的存在本身的重要。自己的出生,各種高興的事,傷感的事,各種各樣的事,仔細想一想都是從母親那裏得到的啊。……所以我非常地感謝母親。
我這個人,可能有些守舊,非常相信因和緣這些東西。母親和我之間,直到母親去世前幾年,才感覺到互相之間存在的必要性。當我們互相明白這一點時,已經實在太遲了。所以這一生的《最佳拍檔》雖然無法實現,卻也是我和母親之間的宿命,無法改變,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