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李小龍——武之聖者(2)(1 / 3)

1964年,在長灘的一次功夫表演是李小龍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在這次全美空手道大賽中小李龍擊敗蟬聯三屆冠軍的羅禮士,奪得冠軍,繼而應邀在加州長灘國際空手道大賽開幕式上表演蒙目截擊、寸拳等絕技,引起轟動。隨著李小龍的聲名鵲起,他也應邀參加了一家影視製作公司的試鏡。這一年的李小龍24歲。在試鏡時,早在少年時已涉足演藝圈的他,竟有些緊張。但是鏡頭中的他,仍然精神抖擻,氣度非凡。在試鏡的過程中,好奇的美國人要李小龍演示了中國戲劇的步法,解說武生和小生走路姿勢的區別,還在現場拉上一個美國老公公來當靶子,要老公公與李小龍演對手戲。李小龍當然是隻能虛晃。從鏡頭中可以看到,每次都是老公公還未來得及反應,李小龍的拳腳都已經收回了。

試鏡結束後,李小龍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武術的獨到見解:“功夫源於中國,是空手道和合氣道的淵源。它是一個更完整的武術體係,它比其它武術更流暢,更具連貫性,而不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它有穿透頑石的能力,水沒有一定的形態,你既不能夠捉住它,也不能夠用力打它。每一個學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樣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可以根據對手情況做出變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堅硬的鐵棒,而中國功夫出拳,就猶如一條鐵鏈連著一個鐵球,剛柔並濟。功夫可以單獨或者兩個人練習,單獨練習的時候會模仿一些動物,比如說鶴、猴或者螳螂等動物。……”

《青峰俠》劇照但李小龍第一次出現在美國熒屏上他出演的《青峰俠》。《青蜂俠》是一部每集半小時的連續劇,維持了30集,終因收視率不理想而擱淺。盡管身為配角,但李小龍還是以出色的武術功底,遠遠勝過主角,也因為這部電影,幾乎讓所有觀眾都記住了他的名字。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其實李小龍並不滿足於此,他的目標是好萊塢,希望通過電影來弘揚中國功夫。但是好萊塢電影界對他卻一直不冷不熱。李小龍參加了好萊塢籌拍的電視劇《功夫》的試鏡,憑著自己出色的武術功底,李小龍本以為是勝券在握,誰知卻競爭男主角落選,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從而使他盟發出回港發展的念頭。

於是,李小龍再一次回到香港,若不算1970年來去匆匆的短暫到訪外,他已經十二年沒有回香港了。

在回港的這段時間裏,香港多家電影製片廠登門拜訪,希望請他加盟拍戲,包括當時香港最大的製片廠邵氏。邵氏開出的片酬是10000美金,當時相當於60000港幣,比當時香港最紅的影帝級演員的片酬還高出一倍;而嘉禾公司看準了李小龍的功夫片必定大有市場,因此出到15000美金,也就是90000港幣。事實證明,嘉禾公司的做法是抓住了風險中的機遇,從而開創了電影界的新局麵。嘉禾公司老板鄒文懷多年以後還在采訪中津津樂道:“他側踢一寸厚的木板,一腳踢斷四塊,力度和時間都掌握得無懈可擊……”鄒文懷還回憶說,與李小龍洽談合作時,李小龍提到當時正在熱播的一部功夫片,問:“這是不是香港目前最好的動作片?”鄒文懷答:“是。”於是李小龍很有誠意和信心地說:“如果是我來演出的話,會演得更好。”與李小龍合作過的黃握中先生在回憶中說:“……當時我想到李小龍將來在香港的電影發展前途一定非常好,因此我第一個找他出了一本書,就叫《李小龍》,做了一本采訪,再配上一些照片,印了五千本左右,一出來不到兩天就全部賣光了,他的電影還沒有出來,就已經非常轟動了,當時香港觀眾非常崇拜他,給他出書也為我賺了一筆小小的錢。李小龍剛剛回來的時候,非常熱情也非常健談,還很幽默,常常講笑話,人很隨和,所以我們跟他做采訪的時候大約花了兩三個小時,他也很耐心地接受我們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