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截拳道解疑(1 / 3)

截拳道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伊始,國內武術雜誌上漸入的“泊來品”到今日21世紀與世界接軌,各種媒介充斥眼球的信息時代,人們在這種時代變革中,盡享著時代賦予的恩澤,截拳道也因此在國內獲得長足的發展。

但,正因為人們的多元生活、多樣選擇,從中也就有了少數對截拳道置(質)疑的聲音響起,相關誤導造成的流弊亦是深遠的;倘,我輩有識之士,若不正麵回應,加以解析,任由發展,將不利祖國截拳道事業的推動發展,應該是“真情麵對麵”的時候了,這已經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了。

1.截拳道與中國散打的區別?

答: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初衷,是為了麵對真正的純粹的街頭自衛。李小龍自小成長在用“傳統功夫”證明自己強大的環境裏,多與人私下進行無規則的比武,即可以使用任何招式,攻擊任何要害部位(這也是東方格鬥術所傳承的要害攻擊理念),目的是想成為眾目羨煞的勝利者。況且,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擂台搏擊遠遠沒有現在推廣得火熱,影響有限。因此,在龍的潛意識裏,學武功基本上是為了打架的,隻不過不要輕意出手。

李小龍在美國學習了哲學之後,反思自己在港時期的動輒出手打架的行為,是不成熟的思想表現,進而把截拳道定性為近似一種概念,是學習生活和打鬥的方法,隨廣泛拓展研究各個領域,使截拳道能運用各門各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舉凡能提升戰鬥力與實戰效能的技術,都可拿來使用,不為任何限製所限。雖然概念派截拳道主張師從他法,但並不如一些不明就裏的聲音認為的那樣,認為截拳道實質上是“虛無”的,不存在的。其實,它是由早期標準的振藩功夫和後期截拳道基礎組成,包括截拳道曆史成因、有效訓練沿襲及個人獨特的風格與個性的培養等等。

散打是我們國家以體育運動的形勢開展,雖然開展年限不長,但有著豐厚的中華武術的積澱,因此,在不斷交流中漸漸融入國際武壇,直至近來抗衡凶狠的泰拳。散打屬於擂台搏擊項目,在規則內打點得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有導向性,拳手亦會利用規則來贏得點數,取得榮耀。因其戴上拳套,分級別比賽,不打擊要害,致使比賽多有互為拚打、搶點得分的傾向,體現不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的傳統技擊效果。

截拳道的訓練是針對性的街頭應戰,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大程度的殺傷對手為指向的,它訓練形式可以是單打獨鬥,也可以一人打多人或器械對戰,以應對現實的自衛。實戰背景不同、目的不同,訓練手段、動作技巧、打鬥規律亦與擂台有所區別,截拳道的訓練更有貼近性、實效性,因此,截拳道是真正意義上的“動真格的”。對此,曆經五十多次街頭實戰印證的李小龍徒孫、美國海軍陸戰隊教官保羅·凡奈克,會不無感慨的告訴您——學習那些有規則的搏擊術來應付街頭是多麼愚蠢!

2.縱觀李小龍一生沒有任何擂台戰績,沒有任何的比賽記錄,怕是李小龍徒有虛名,其所有成就都是電影宣傳誇大的結果。

答:這種聲音在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著國內一批崇尚擂台搏擊人士,以自己的專業觀點來品評非擂台搏擊。更有甚者,言明李小龍的技術屬於“業餘水平”,動作不規範,連比武的對手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黃姓教頭,可見李之實戰能力不行。

唯“擂台”搏擊論“英雄”的人士,若攜其所謂“正統擂台技”置身於真正的街頭打鬥環境,亦會發現“擂台搏擊技術”的缺陷與種種不適應性。國內媒介不是經常爆料,某某冠軍被街頭流氓追著打嗎?另外近年來,開放的綜合格鬥賽事一再證明,在擂台上散打運動員常常擊敗拳擊運動員,而技術全麵的終極格鬥者又常常是站立格鬥者的克星!究其原因,這其實是訓練導向的問題,訓練的方向不同結果亦會有所不同,凡是擂台比賽,都會在規則上發揚某些技術,限製某些技術和嚴禁某些技術。截拳道就有攻擊對手弱點的戰術,例如,碰到拳擊對手時,以柔道或合氣道的技巧對付,很顯然沒有整體的武技儲備及熟練掌握,妄圖憑著身體素質去臨場發揮是靠不住的。何況街頭技術使用的規律是遵循自然哲學道理的,不是人為規範下的擂台技所能瞬間調整過來的,截拳道是探尋真正打鬥的學問,唯有長期訓練才能邁進其堂奧。“不妨以自己所學的門派(無論是西洋拳、功夫、空手道、角力、柔道)來觀察街頭巷尾的打架。也唯有不為門派所限時方可清楚地觀察入微。如此亦可至無所紛爭之境。搏擊絕不因你是不同的派別,而有所不同。”(李小龍語)

李小龍曾告訴身邊的弟子黃錦銘、喬·劉易斯等人,他本人對受束縛的擂台搏擊並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那隻是一種擂台博弈,擂台技隻注重技術,沒有思想和精神上的修煉,把自己局限於一個小小的領域。哲學化的武術表達應該是不受限製的,擂台搏擊不足以激活他的潛力,他更熱衷於終極武術——發展他自己的實用武術,不限製任何打法,沒有絲毫躊躇猶豫,怎麼來都行——這就是他的哲學。

他首先是做立足實戰的武術家,其次才是一名演員,沒有功夫的成功,就沒有電影的成功!他在美國花了12年的時間,不斷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一種技能、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人生之道,他想用現代媒介電影來展示高超的技擊原理,實現他“超越擂台霸主”的人生價值,用事實成功賦予了人類武術以嶄新的內涵和價值觀。這一點不言而喻,美國曆史頻道《李小龍如何改變世界》專題節目裏,告訴了人們李小龍逝後的幾十年裏依然持續地在影響世界各個領域的方方麵麵。一位好萊塢導演更是一語道出的總結道:“李小龍是美國電影史上,和美國社會史上誕生的最出色的東方人。在未來的兩百年裏,我想沒有任何一個東方人能夠超越他對美國的影響。”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有與當年李小龍接觸過的各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士,無論是擂台悍將、各派領袖、名人弟子抑或電影工作者,都對李小龍的超凡的武術才能佩服有佳,正如他的親傳弟子道格·帕爾默所陳述的那樣:“李小龍的全盛時期就像邁克爾·喬丹和穆罕默德·阿裏一樣稱霸於一個領域,不是別人不行,而是他實在太突出!”他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設計采用貼近模擬街頭全接觸格鬥的新型護具(這種護具可以承受全身的擊打甚至踢襠),並手著分指手套,在無規則的街頭實戰的領域裏,進行深入研究、實踐探索並使之上升為理論,他有針對性的進行過大量的徒手對搏、徒手對兵器、兵器對兵器、一人打多人等模擬訓練,從模擬到實戰、從實戰反饋到提高訓練,正因為李小龍的訓練是常年緊貼實戰,在實戰中打磨出來的,因而他的深厚功底和武術才華可以折射到武打藝術領域,甚至連許多名噪一時的泰拳大師看了其電影,都不容置疑的稱其確有真功!的確,很少有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衝破種族、國界領域,並在死後幾十年之後依然聲威不減!且他的電影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為中華民族樹立了良好的正麵形象,這些都是他的功夫電影功不可沒的。

至於李小龍當年到底有多強?曾經擊敗羅禮士而獲得紐約冠軍的空手道悍將路易士·迪爾格達,在1969年11期《黑帶》雜誌中曾這樣評價他與李小龍的切磋:“我從未遇到像李小龍這樣的人物。過去我雖然曾有幾個難分高下的對手,但隻有李小龍的拳腳真的使我難以捉摸,我和他過招時,總有感覺到一種莫名的敬畏。”類似的評價,出自權威雜誌的報導,俯首即是。

李小龍和截拳道傳人在世界搏擊擂台曆史上有很大建樹。他在拍電影的空隙時間,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推進美國武壇擂台製向全接觸方向發展,他通過對喬·劉易斯、查克·羅禮士等一批擂台悍將弟子們成功的施加影響,使他們在空手道中學會融入其它流派的技術,打破門派界限,並依據截拳道踢拳技擊準則和擂台搏擊的規矩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策略戰術以供實戰檢驗,致使劉易斯在1969年左右,跟隨李小龍訓練一年之後,在競賽中屢獲殊榮,有力地證明了截拳道係統向擂台競技發展的可能性與多樣適應性。劉易斯在多年之後的新著《截拳道:踢拳的先驅》裏回憶道:“李小龍向我傳授了一些搏擊準則,並且加上了合適我的貨色……他是一個異常好的老師,咱們通過錄像帶研討各種戰術,而我會在隨後的比賽中驗證是否有效……”

3.詠春能代表截拳道嗎?學截拳道必須由詠春才能入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