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知識分子社會參與的“炎夏”——兩次大戰之間的法國知識分子(2)(1 / 3)

二 “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教授的共和國”

與此同時,“達達主義”開始在法國知識界崛起。“達達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盛行於西方的虛無主義的現代文學思潮,其運動是當時西方社會青年作家與藝術家反理性、反傳統的突出表現。巴黎是達達主義運動在戰後階段的中心,而法國的不少知識分子則是這一階段達達主義運動的中堅。

達達運動的發源地是瑞士的蘇黎世(Zurich)。一戰期間,蘇黎世作為中立國瑞士的一座名城聚集著一大批來自歐洲各國的青年作家與藝術家。大戰帶來的災難以及暴露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使他們逐漸地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社會製度、思想、宗教和文學藝術,等等。

1915年7月,後來成為達達主義運動倡導者與主帥的特裏斯坦·查拉(TristaNTzara)【20】,一位來自羅馬尼亞的猶太裔大學生來到蘇黎世讀書並從事詩歌創作。翌年,他與一些青年詩人在來自德國的導演雨果·巴爾(Hugo Ball)同年創辦的“伏爾泰酒店”建立了文藝團體並經常舉行文學與藝術聚會。起初這些聚會還限於合乎情理的“先鋒派”的範圍:舉辦畫展、朗讀法國著名先鋒派詩人阿波利奈的詩作和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演唱流行歌曲。而且,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先鋒派藝術尚表現出一定的敬意。後來,在“伏爾泰酒店”的一次聚會中,有人提議進一步推動他們的活動並且給自己的團體命名。有人當下用一把裁紙刀挑開了《小拉魯斯詞典》,被翻開的那一麵的頁首字樣是“達達”(dada),於是,他們一致通過用此詞來稱謂自己的團體。“dada”一詞有兩義:一為“馬”(兒語),二言“癖好”,用來命名文藝團體實為荒唐。然而,苦經琢磨,“dada”的讀音似有戲謔的意味,這與這批青年藝術家倡導的精神倒甚為吻合。不久,查拉在紀念攻克巴士底獄127周年的晚會上提出了達達宣言:“達達是我們的劇烈程度:……達達是無牽連無可比擬的生活;它反對又讚成統一並且明確地反映未來,我們很明智,知道我們的大腦將會變成軟墊,我們的反教條的精神和官僚一樣專橫,我們不自由卻呼叫自由:嚴格要求放棄學說和道統;讓我們一道唾棄人類吧。……我們在集市上鬧嚷,在修道院、妓院、劇場、現實、情感、飯館之間大喝倒彩:嘩哩、嘩啦,乒乒乓乓。”【21】很快地,達達主義運動便走向了否定一切的極端,此點在1918年發表在《達達評論》上的《達達宣言》中得到充分的證明。在該宣言中,查拉寫道:“達達是一切能夠否定家庭的產品,達達是揮舞拳頭盡力從事一切破壞性的行動……達達意味著廢除邏輯……達達意味著廢除記憶……達達意味著廢除曆史,達達意味著廢除財產,達達意味著廢除將來。達達意味著每一件產生於靈感的作品中具有的一種絕對的、無可置疑的堅強信仰。”【22】

由於第一次大戰引起的精神危機的普遍性,達達主義很快在歐美各國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巴黎青年作家、藝術家中引起強烈的共鳴。1919年,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23】、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24】、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25】主編出版了《文學》(Littérature)月刊,為文學藝術界背離傳統觀念、進行創新搖旗呐喊。同年,查拉偕同一些重要的達達分子定居巴黎,極力推動以《文學》為中心的叛逆勢力向前發展,並把達達在蘇黎世的活動轉移到巴黎。1920年1月,《文學》舉辦達達演出晚會,不久又組織30餘人在“獨立沙龍”舉行報告會並發表個人宣言,報告之前,組織者偽稱電影明星卓別林(Chaplin)將蒞會表演而招致大批觀眾前來觀看。這場鬧劇激起了公眾的憤怒,紛紛向達達分子們投擲硬幣和雞蛋。不久,巴黎的達達分子又搞了一場“公審”當年被不少青年人視為偶像的大作家巴雷斯的鬧劇。隨著達達運動在虛無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使得達達內部一些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提出責難,認為這種毫無實效的反叛與傳統藝術一樣都是藝術的死胡同。1922年,布勒東等人開始與查拉產生嚴重的分歧。當時,布勒東提議召開一個以“保衛現代精神”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但查拉對此卻堅決反對,後者的理由是“達達不是現代主義”,“達達既否定傳統藝術,也否定現代藝術”。隨著彼此間的分歧日益尖銳,翌年,雙方在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筆戰後終於分道揚鑣。

布勒東、阿拉貢等人在與查拉分手後,在1924年10月11日成立了“超現實主義研究室”。同年11月,布勒東又發表了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 estes du surréalisme)。爾後,以皮埃爾·納維爾(Pierre Naville)和邦雅曼·貝雷(BenjamiNPéret)為主編的《超現實主義革命》(LaRévolutioNsurréaliste)雜誌取代了《文學》。超現實主義團體正式組成。

誠然,作為兩次大戰之間法國發生的一場重要的文化和思想運動,超現實主義主要是以文學藝術運動的形式出現的,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這場運動的發起人和許多參加者都是帶著改造社會、改造生活的信念投入行動的。更有甚者,這些超現實主義者們所倡導的價值觀念與藝術追求還對法國20世紀中葉的文化發展取向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理性主義”已把歐洲文化和政治引向毀滅,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他們要掀起“反理性主義”運動。超現實主義的活動並不止於文學藝術品的生產,而致力於改變束縛西方人的傳統邏輯的、理性的思維模式,建立一種新的世界觀。在超現實主義看來,當時人類的災難不在於物質的匱乏,而在於精神上所受的壓迫。而這種壓迫的根源正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僵化的邏輯。它將本屬於同一整體的真實與想象、理性與非理性、思維與行動、精神和物質分割成互相對立的部分,因而導致人性的分裂。因此,人們有必要進行一場“精神革命”,並通過這種革命建構一種新的世界觀來統一、協調上述的被認為是互相對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