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論(1 / 3)

19世紀,當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新的能源——電能,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必須麵臨著一場革命。首先是攝影術的發明對傳統藝術技巧及觀念所帶來的衝擊。法國著名畫家塞尚的《大浴女》打破了前輩對大自然的單純模仿或再現的造型觀念,以獨創的藝術變形和幾何程式對“惟妙惟肖”“酷似”等傳統審美觀念發出了挑戰。也是在攝影術的基礎上,伴隨著現代電學、光學、化學和機械學的發展和應用,一種全新的“活動照片”的藝術——電影應運而生。1895年12月28號,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向社會公映了《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十二部電影短片。這一天,後來被確認為電影的誕生日。在傳統藝術走過了數千年的曆程之後,電影——這一現代新型科技藝術進入了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

〔電影是怎樣誕生的?〕

電影首先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西方現代工業和科技發明的產物。電影活動需要拍攝、膠片衝洗、放映的過程,而其中的每一步,都與19世紀的科技突破和發展有密切的聯係。據電影史學研究,電影作為一種技術上的發明,從科學家的實驗室走向企業家的放映廳,整整經曆了六七十年的時間。

電影發明的基本科學原理,是人的“視像暫留”原理的提出與論證。“在我們眼前每秒鍾以24格畫麵(從前是16格畫麵)的速度轉動的影片,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的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的緣故。”在17世紀,科學家牛頓首先發現了反映在人的視網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這一重要現象。1824年,英國人彼德·馬克·羅傑特在倫敦公布了他的“視像暫留”理論,由此打開了通向電影的道路。所謂“視像暫留”,即人的眼睛在離開所看物體後,該物體的視像在我們眼膜上會滯留約不到1秒鍾的時間。視像暫留使我們的眼睛將分離的形象組合在一起,電影發明正是在視像滯留現象認識的基礎上,在光學、電學和機械學等現代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實現的。

電影的發明主要由兩個方麵而來:(一)使圖片運動從而產生圖像“運動感”的設備,放映術的發明;(二)由照相術而來的攝影技術、攝像術的發明。在電影數十年的發明曆程中,放映術和攝影術的發明幾乎是同時推進的。

詭盤之後又有“走馬盤”和“活動幻燈”的研製,直到1877年法國愛米爾·雷諾的“活動視鏡”的問世,這一係列使靜止圖片“運動”的設備越來越複雜和先進,最終產生了近代動畫片。愛米爾·雷諾完成於1892年的《一杯可口的啤酒》和《可憐的皮埃羅》以及完成於1894年的《更衣室旁》是早期動畫片的奠基作品,雷諾因此被稱為動畫片的創始人。

放映術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825年出現的“幻盤”(Thaumatrope)“幻盤”是一個兩麵畫著圖畫的硬紙盤,當硬紙盤快速旋轉時,我們就看到這兩個畫片仿佛結合在了一起。“幻盤”是“視像暫留”原理應用於圖片運動裝置的開始,它被認為是通向電影發明的重要起點。1830年一位英國的物理學家根據“視像暫留”原理製成了物理教科書上所說的“法拉第輪”。之後比利時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於1832年同時發明了“詭盤”(Phenakistiscope)。“詭盤”是一種在鏡子裏觀看的鋸齒形圓盤,圓盤由一係列動作分解的圖形構成,當圓盤轉動時,可以看到活動的影像。詭盤運用了“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幻盤的圖畫製成,借助機械裝置,不僅能使畫片產生運動,而且還能使運動分解為各個不動的形象。這樣“從1833年以後,電影的原理,無論在放映或攝製方麵都已產生出來了”【1】,被認為是電影放映機的雛形。

但這些出現在視覺玩具上的影像都是采用手工繪畫,在製作和觀賞效果上存在很大局限。“要想創造真正的電影,還必須利用照相。”普拉托在1845年就曾這樣預言過。電影的真正發明,還必須利用照相技術,研究如何使靜止的照片活動起來。

早在19世紀初,法國人就開始研究照相術,1823年,法國人尼埃普斯曝光14小時,終於拍成第一張照片“餐桌”。1840年,曝光時間縮短到20分鍾,拍攝了第一批模特兒的照片。1851年起,曝光時間縮減到隻要幾秒鍾,照相開始成為一門新的手工藝。

從1872年起,英國攝影師愛德華·慕布裏奇在美國舊金山開始了他的活動攝影實驗,最後於1878年,用24架照相機完成了奔馬攝影實驗,即用一組鏡頭拍下了飛跑的馬的分解動作。1882年,法國生物學家馬萊研製出“攝影槍”,借用左輪槍的原理,並采用最新投放市場的“柯達”膠卷,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最終以一架相機取代24架相機拍攝了海鷗、馬等動物的連續動作的照片。當1888年馬萊第一次把利用這種膠卷拍攝的活動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時,事實上,他已發明了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了。也就是說,半個世紀後,“詭盤”的活動圖畫終於過渡到電影放映出來的活動照片。

由此可見,電影發明的曆程猶如一場接力賽,前人的技術積累為後人的衝刺提供了基礎。1894年,發明家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問世,使電影達到了近於完成的階段。活動視鏡已經基本具備了電影構成的元素:光影、機械和膠片,但是它還缺少電影的另一重要元素:銀幕。“電影視鏡”的形狀像一個大櫃子,裏麵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放映時每次隻能供一人觀看。

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剛剛輸入法國的時候,法國裏昂一家照相器材廠的經營者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就已開始了對電影機的研究工作,他們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縫紉機得到啟示,巧妙地解決了膠片間歇通過片門的難題,他們還設計了每秒16格的放映速度,於1894年底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備的電影機器——“活動電影機”,終於將放映機的影像投射到了銀幕上。1895年的3月22日,在“巴黎科技代表大會”上,兄弟倆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工廠的大門》,並獲得了活動電影的專利。同年12月28號,他們又在巴黎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裏,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放映《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十二部片長約1分鍾的短片。於是這一天就成了電影的誕生日。雖然在他們前後有好幾個國家都已出現早期電影的放映,但所有的放映活動都不能與盧米埃爾的放映活動所獲得的成功相比擬,技術的完善和影片主題的新穎使盧米埃爾兄弟獲得了世界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