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寇準是兩宋期間最鮮活的曆史人物,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卻又充滿的無尚的榮耀。他是對大宋王朝有補天之功的宰相,卻屢遭陷害,遭際堪傷,最後客死他鄉,死後也未能落葉歸根。大部分人對寇準的了解,是通過長篇曆史評書《楊家將》,其實一個真實的寇準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引人入勝。人們都習慣於稱寇準為“寇老西”,其實寇準並不是山西人,他是陝西人。他也並不“摳門”,他的生活奢侈無度,享盡富貴榮華。

寇準十九歲就中了進士,二十歲即任知縣,可謂少年得誌。宋太宗趙光義任命他為參政政事(副宰相)時,寇準才三十一歲;真宗時封他為集賢殿大學士,萊國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有民諺雲:“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可見寇準在太宗、真宗二朝的重要地位。仁宗時,寇準死於雷州,享年六十三歲。死後贈中書令,賜諡忠湣。真可謂是三朝元老,社稷重臣。

寇準其實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曆史人物,太宗曾批評他:“好廷辯失執政體”,真宗說他“好剛使氣”“患其剛直難獨任”。呂端說他“性剛自任,好麵詆同列(《宋史·寇準傳》)”。宋人晁公武說他“議論忠直,不顧身謀”。《宋史》還記載,有一次,他向太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複坐,事決乃退。”又有一次,“準猶力爭不已,又持中書薄論曲直於帝前。”可見他在皇帝麵前,不是看風轉舵,而是剛正敢言,連罷官、殺頭也無所畏懼的。在寇準的生涯中,最為有名的曆史事件,就是澶淵之盟。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隆緒同其母蕭太後親率二十萬大軍攻入宋土的澶洲,(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之得勝城),寇準力請真宗親征。“帝難之,欲還內”。寇準進諫說:“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勿還而行。”另據《宋史記事本末》記載:“及至澶洲南城,望見契丹軍勢甚盛,眾請駐蹕,寇準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攝,非所以取威決勝也。’即麾衛士進輦,帝遂度河,禦北城門樓,招諸將撫慰。遠近望見禦蓋,踴躍呼萬歲,聲奇聞數十裏。契丹相視怖駭。”

寇準本是書生出身,並非武將,但他很會用兵,澶淵之戰即是他的天才傑作。麵對二十萬遼軍的虎視眈眈,這時“帝悉以軍事付準。準承製專決,號令明肅,士卒畏悅”。契丹千餘騎來攻城,寇準指揮兵士,一舉斬獲其大半。在緊張的戰鬥間隙,膽戰心驚的真宗派人去查看寇準所為何事,當看到寇準鎮定自如,若無其事地與人飲酒歌謔,真宗才安心來,“準如是,吾複何憂。”

澶淵之戰,本來是北宋戰勝,可真宗卻懾於契丹的軍事訛詐,早已派密使曹利用與契丹議和,加上這時以王欽若為首的投降派的勸降,寇準勢單力孤,未能阻止住這次打了勝仗,反而屈膝訂立向遼軍賠款的屈辱條約。當寇準聽說在條約中,皇帝居然許諾每年給契丹百萬幣時,即“召利用至幄,謂曰:雖有敕旨,汝所許過三十萬,我斬汝矣”,結果宋朝以每年送遼國絹二十匹,銀十萬兩為條件,與遼國達成停戰協議。即曆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在北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曆史時刻,寇準在經濟上為國家爭取了最大利益,在政治上為北宋帶來暫時的和平,這些曆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澶淵之役後,“楊延郎(即戲曲中六郎楊延昭)守光信軍,切虜境”。契丹軍“攻圍百戰不能下。及賊退出境,而延郎追躡轉戰,未嚐敗”,就因為楊延郎為主抗敵,並立戰功,所以寇準在《論澶淵事宜劄子》中曾提及過楊延郎。(見呂祖謙《宋文鑒》)如果說楊家將和寇準有什麼關係,查閱有關資料,也僅此類而已。當時的楊延郎隻是個普通邊將,還沒有資格接受這位“專決軍事”的寇丞相的直接領導。因此民間盛傳說寇準曾經背著靴子,拜訪“楊元帥”之事,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可能是人們出於對寇準的愛戴,而杜撰出來的,不足信。

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皇帝對直能敢言的寇準愛恨交集,既畏懼他的剛直不阿,又喜愛他的非凡才幹,因此他雖屢屢被委以重用,也屢屢遭貶,命運令人噓唏感歎。太宗曾說:“朕得寇準,猶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徽也”這一評價不能謂之不高。寇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數爭於帝前,太宗盛怒之下,就罷了寇準的官。等寇準離京外任之後,太宗卻又非常想念他,經常問左右:“準在青洲樂乎?”牽掛之情,溢於言表。時不滿一年,太宗複又“召拜參知政事”。又有一次,寇準和太宗爭辯不休,令太宗龍顏大怒,太宗歎曰“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宋史·寇準傳》),於是再次罷了寇準的官位。寇準的性格特征,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