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後記(1 / 1)

1995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專家與某出版社約定組織編寫出版一套“國民黨一級上將叢書”。學兄李正華博士建議由我來承擔其中的《唐生智傳》的寫作任務。介於唐生智是中國現代史尤其是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很有研究的必要,我便應承下來。經本人申報、專家評審,此課題又被列入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

由於研究唐生智的學術成果不多,寫作起來深感難度較大。好在恩師範忠程教授和田伏隆先生以及唐生智將軍的家屬霍福光、唐仁理先生或提供重要資料,或指明有關線索,給我幫助不少。循著這些線索,我查閱了大量的民國史檔案資料、全國各地的文史資料、各種專題資料和一些翻譯資料。而張學繼先生提供的一些港台文獻資料或研究成果彌足珍貴,有的可作應證,有的填補了空白,有的解開了曆史事件之謎。正是在占有並參考大量的境內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我才有信心去做好這一課題研究。

在寫作的過程中仍然免不了有一些壓力,一方麵是因為時間並不寬裕,另一方麵,要做到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備,讓學術界和廣大讀者都能接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在引用資料時做到慎之又慎,在評價唐生智的功過時反複進行推敲,力求展現曆史人物的真實風采,對傳主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衡陽市社科聯的領導和同事們在工作上給予了大力支持。那段時間,我除了公幹,就是寫作。通過見縫插針和夜以繼日的辦法,終於在1996年10月如期交稿。

完稿之後真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接下來的消息也是令人興奮的。書稿很快就順利通過審定並交出版社發排,我也對編排後的書稿核校過兩次。應該說,此書的出版已是水到渠成、指日可待了。可後來,該套叢書的出版被一再拖延,最後終於泡了湯。那種從興奮到失望的滋味真是難以名狀。於是,我陷入了久久的等待之中。

等待中有痛苦,也有期盼,就是在這種複雜的心境下,我利用新發現的資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對書稿進行了補充、修改,並根據情況變化將書名定為《唐生智評傳》。這在某種意義上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補償。在苦苦的等待過程中,我也與一些出版社進行過接觸,希冀能出現“伯樂相馬”、“慧眼識珠”的奇跡。可是,這一等,就等了一個“五年計劃”,跨越了一個世紀,相隔了一個千年!

今年3月,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該書申報了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當得知獲得出版資助後,我真是喜出望外,感觸良多。由政府資助優秀學術著作的出版對學者和理論工作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激勵!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的同誌們和各位評委不搞論資排輩而以成果論事的做法對基層青年社科工作者是一種極大的鞭策!而且,社科規劃辦在公布獲得出版資助的項目後,立即將書稿轉給了湖南人民出版社,而該社的責任編輯陳炎同誌一絲不苟地審讀了書稿,指出並糾正了一些紕漏,為保證該書的質量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對於他們的敬業精神和辦事風格,我深感欽佩。

“一年辛勞,五載祈盼,一朝夢圓”,這幾句話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在寫作和出版此書過程中的心境變遷。

我在寫作和出版此書的過程中還得到蕭君華、張運生、蕭天野、鄒國富、封期楚、劉曉林、劉青諸君的大力支持。在此,我特向對此書給予過關注和熱心幫助的眾多師友致以誠摯的謝意!

此書借鑒和吸收了中國現代史、民國史、軍事史等方麵的一些研究成果,特致謝忱!盡管本人篤行嚴謹治學,力求寫出信史,然而,因學識淺陋和條件所限,此書可能還會存在不妥之處。祈盼讀者、專家不吝賜教。

譚崇恩

2001年8月3日於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