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幕府製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養士之風。在當時,一些王公貴族或豪富之家蓄養著大批有才學的食客。到了漢代,軍隊將帥和文職官員大量羅致文人謀士以輔佐自己的事業,標誌著中國幕府製度開始形成。宋代,由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科舉取士製的定型,幕府製度也就衰落下去了。明末清初,幕府製度一度複興,地方政府官員從中下層人士聘請有才能的人入府署擔任參謀、秘書等行政助手,受聘入幕的人被稱為“幕賓”“幕僚”“幕友”或“師爺”。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一些封疆大吏都有自己陣容龐大的幕府,比如曾國藩幕府、李鴻章幕府、張之洞幕府、袁世凱幕府等。幕府羅致了天下英才,在處理地方民政事務方麵發揮了很大的社會作用。
幕府是人才成長的淵藪,很多傑出政治家、著名學者都是從幕府走出來的。比如,啟蒙思想家魏源、中國首位駐外大使郭嵩燾、中國首位官費留學生容閎。
魏源(1794-1857年)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道光九年(1829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從此龔魏齊名。後來,他先後做過兩江總督陶澍的幕賓,幫陶澍籌辦鹽務,改革鹽政,治理水患,發揮了很大作用。當然,他最大的成就是編成《海國圖誌》50卷。此書囊括了世界地理、曆史、政治、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觀點,影響極為深遠。
郭嵩燾出生於一個農商世家,五次應考方得題名。他生於亂世,性情耿介,不合流俗,有經世之才卻得不到施展。曾國藩對他幫助很大,讓其在幕府效力。他經辦洋務較早,思想開明,卻為保守派忌恨,為世人唾罵。
郭嵩燾身上有濃重的書生氣,和當時的官場格格不入,好像是一個異類,但他目光如炬,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批判尖銳而深刻。這些充滿了文人、理想主義的批判,不僅讓其很難在官場立足,更會受到中國官場文化的反噬、鄙視甚至陷害、打擊。
馮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號景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師從林則徐。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授編修。鹹豐初,在籍辦團練;同治初,入李鴻章幕府。他注重經世致用之學,在上海設廣方言館,培養西學人才。先後主講於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馮桂芬為改良主義之先驅人物,最早表達了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著有《校邠廬抗議》等。
楊度(1874-1931年)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的思想不停轉變,真是越老越新潮。他早年拿過秀才,參與過“公車上書”,也曾官至四品。和康有為、梁啟超、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蔡鍔、齊白石是同學;慫恿袁世凱稱帝,讚同孫中山共和;營救過李大釗,是杜月笙的師爺;入過佛門和國民黨,晚年又向往共產黨,經潘漢年介紹秘密入黨。他是一個經曆複雜、思想不斷轉變的人物。
本書中的人物,都與中國近代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了解知識分子在近代轉型時期的心路曆程,了解近代中國的苦難和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