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羅鈺如,率領中國南極考察代表團,乘阿根廷“天堂灣”號極地抗冰運輸船,來到了南極半島。他們此行的使命是為中國在南極洲建立考察站,做可行性實地考察。
代表團臨行之前,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正在蘊釀一個大膽計劃:派出一支考察編隊,對南極洲和南大洋進行科學考察,並在南極建立自己的考察站。他們請來了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方麵的論證,都得出肯定的結論,但他們心裏總是感到不踏實,因為這是一件中國有史以來從未幹過的大事。年近古稀的老局長羅鈺如雖然對南極的情況並不陌生,但那畢竟是從別人的彙報和書本上了解的情況,這回他決定親自出馬,到南極去看個究竟。老伴和同誌們都擔心他那瘦弱的身體吃不消,勸他還是換個人率團前往,可他卻執意不肯,因為他深知自己肩上責任重大。
考察團先後在阿根廷的埃斯佩蘭紮、尤巴尼和巴列維等南極科學考察站活動了17天。他們乘坐著考察船和雪上履帶車,行程9000多公裏,考察了那裏的地形地貌、氣候變化、冰蓋、冰山、動植物以及極地設施等情況,並采集了許多岩石和生物標本。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使他們進一步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心: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在南極洲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回國以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國家海洋局,很快聯合向國務院寫出報告,建議盡快進行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並提出了考察建站的實施方案。
就在這一年春回大地的時節,這份報告送到了中南海。國務院領導仔細地聽取了有關方麵的彙報,詳盡地了解了各方麵的情況,6月25日,批準了我國首次赴南極考察和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的計劃。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日子,把中國考察編隊定名為“625”編隊。
“625”編隊由兩船、兩隊組成。兩船是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萬噸級“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和海軍J121遠洋打撈救生船;兩隊包括南極洲考察隊和南大洋考察隊。整個編隊共591人,其中有近百名各專業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海軍官兵308名,還有隨船采訪的記者。
4個月以後,正當考察隊員們厲兵秣馬,整裝待發的時候,鄧小平同誌揮筆為中國南極考察隊的首次出征題詞壯行:“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中國要在南極建站的消息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很快傳遍了祖國大地,億萬人民無不為之歡欣鼓舞。全國各行各業的職工都爭著要為這項偉大的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新型建築材料公司承擔了長城站房屋的設計、生產和安裝的任務。在南極建房絕非易事,它不僅要能防寒保溫,還必須抗禦巨大風暴的襲擊。公司把這項工程做為一個特殊任務,抽調了14名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組成了攻關小組。職工們日夜奮戰,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根據南極環境特點,精心選擇了重量輕、便於搬運安裝的新型建築材料,為了防寒,還在房屋牆板中間填充了絕熱性很強的聚胺酯泡沫塑料。
南極大陸岸壁陡峭,沿岸水淺,卸運建站物資時,萬噸級的考察船難以直接停靠,急需建造兩艘運輸小艇。可是,離啟航僅有3個月了,考察隊領導為此十分焦急。上海江南造船廠的領導聽說以後,馬上把這個難題搶了過來。他們很快組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突擊隊,並立即組織設計,堅持晝夜施工,很快造出兩艘載重量8噸的運輸小艇,命名為“長城1號”和“長城2號”。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天津的幾家鞋廠為考察隊研製出了防寒防水靴;上海羽絨廠為考察隊趕製了南極考察服;一些建站用的機械、車輛、發電機以及通訊、氣象設備,也能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運到了考察編隊的出發地——上海港。
幾位航海專家正在精心地研究製訂考察編隊的航行計劃。他們經過反複論證,琢磨再三,終於在一張淡藍色的海圖上畫出了一條深紅色的航線。這是一條何等漫長而又艱險的航線啊!編隊在一個月之內要橫渡浩瀚的太平洋,穿越93個緯度,跨過180個經度,中間不停靠任何港口,直插南美大陸最南端的烏斯懷亞港。往返航程23000多海裏,等於繞地球一周還多。這不僅在中國航海史上從未有過,就是在世界上也屬罕見。途中,船隊要航經兩個台風生成區、數個島礁區和狹窄水道;穿越“咆哮的西風帶”;闖過被人稱為“航海家墳墓”的德雷克海峽;在南極海域,風向不定的強大氣旋,突然出現的浮冰和巨大冰山,也都會嚴重威脅船隻的安全。無疑這是一次具有探險性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