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影響中國曆史100名人》,是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曆史文化中一百名曆史偉人於一堂來排名定位,評說高下,啟人深思。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首創給人物排名定位的先例,將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排座次,稱為英雄聚義。給小說人物排名次,由於小說人物是作家創作的,人物貢獻可以因文生事,較易排定。而曆史人物,貢獻大小,是曆史造成的,曆史學家不能因文生事,最多隻能以文運事,排名次就困難得多。正由於此,中國曆史學家,從未有人想過要給中國影響曆史進程的人物排名次。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7年出版了《曆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從全世界全人類中精心挑選一百人加以評長論短,排名定位,用這種方法來表述作者的一種曆史觀,簡明生動,極富哲理,很快風靡全世界。毫不諱言,本書是在哈特思維方式影響下運作的,但又繼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構建了一種新體係,這是本書值得自豪的。
二
中國是人物傳記的故鄉,《美國大百科全書》就把世界上最早的傳記作家選列在中國,司馬遷第一,劉向第二。中國正史以人物為中心,稱紀傳史。我國曆代蟬聯而下的紀傳史,積數有26種,4042卷,洋洋4500餘萬言,各史按朝代序列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舉世無雙,故學術界有“全史冶之稱,記事起於黃帝,迄於清末,中華五千年文化發展規模體製,載述畢於此編。紀傳體正史是以人物為中心敘事,它創始於《史記》,帝王稱“本紀冶,臣民稱“列傳冶。司馬遷這一創造,活生生地展示了社會各色人物的活動,它不僅是曆史內容的創新,而且也是曆史方法的創新。從內容上說,《史記》人物傳記可以說是全方位記錄社會生活的文字,它既是曆史,也是文學,還蘊涵著深厚的哲理,所以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讀來扣人心弦。從方法論上說,以人為中心敘述曆史,在古代是一種進步的曆史觀,它是對神意史觀的一種否定。總上兩點,以人為本位敘述曆史,生動活潑,說理形象,有血有肉,易於普及,啟人深思,在今天仍有意義,仍可借鑒。本書的編纂,正是基於這一思考原則,以人物評傳形式普及曆史知識,啟迪多元思維,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部紀傳史,所選人物,或多或少,本無定數。入傳標準,隨史家觀點而不盡相同,這都是很正常的。一部二十四史,每一史有一史的義例,但入傳人數、入選標準很難理出規範義例,似乎多數正史,並無謹嚴義例。就當前學術界所出版的各種人物傳記,也很難規範出嚴格義例。其實義例是主觀對客觀的條理或係統反映,就是編纂者的一家之言,總是帶有或輕或重的主觀色彩。曆史偉人成千累萬,選編二百人、三百人或更多的人,未嚐不可。但是太多、太隨意,就無義例。數目過小,易失偏頗,數目過大,必流於隨意。我覺得哈特限定的一百人,恰到好處,數目不大不小,極好做文章。一百是一個整數,人們常用來表示比較完滿的數目。一百可以再下分十組整數,十也是一個整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數之極。所以本書也選定一百,並安排10×10的謹嚴義例來排定人物,勾畫中國曆史的五千年,評說一百曆史人物的影響,安排他們的序列,指出他們的獨特創造,這就不能是隨意的了。單個的人好比是一個電子元件,容易評論是非,如果把一百人組合起來推演曆史棋局,就好比是由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器,它將顯示無限的神力,產生係統效應,表達種種思想。這效應這思想就是作者個性思維的學術體係。每個讀者在閱讀中還可以再創造,可作新的排列組合,這無疑是特具神韻的。
三
曆史人物有正麵,有反麵,他們對曆史的進程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都可以說是英傑人物。有時正麵、反麵並不是絕對的,有的人物正反皆備,可以稱做雙重性格的曆史人物。往往最傑出的人物都具有雙重性格。古人雲:“才過百人謂之傑,智過萬人謂之英冶(參閱《禮記窯禮運》注及《淮南子窯泰族訓》)。本書編選一百人物是遵循中國曆史傳統的。中國傳統史學懲惡勸善,曆史記載總以正麵英雄為主。這不僅符合我們民族文化的傳統,而且也是符合曆史進程的。不過從辯證法的角度來審視,正麵反麵都不要絕對化。絕對化往往走向單一思維,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其實對於偉大的曆史人物不能以簡單的好壞二字定評,也不能搞什麼三七開或四六分,而應當是功過畢書,留待讀者去評說。古代的封建帝王,尤其是雄主,一般都是雙重性格,簡言之有大功亦有大過,或者說既偉大而又渺小。偉大是他的超人舉動;渺小則是他有同凡人的血肉之軀的正常表現。由於環境地位不同,留下許多折光。所以我們要用多維思考去審視曆史人物,既把握主流,也不要增飾或掩惡,這是本書力求做到的一點。讀者也應從這一原則在閱讀中進行再創造,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必求定論,不必求答案,方能獲得更多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