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蓋聞“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高語罕是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一直握筆在手為著光明的未來奮鬥,出版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倡白話文的著作30餘部。其代表著作《白話書信》時與《獨秀文存》、胡適《嚐試集》為上海亞東圖書館最暢銷三部書,雖屢遭國民黨當局查禁卻再版39次發行10餘萬冊,影響無數青年誌士。是為立言。

語罕是反清誌士、五四先驅、中共早期黨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籌建者、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秘書長,參與發動南昌起義的聯絡準備工作,親曆中山艦事件,起草國民黨二大宣言和南昌起義《中央委員宣言》等。是為立功。

語罕對大眾的關切和貧賤不能移的人格,堪足為青年模範。是為立德。

語罕去世後,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昔日黃埔軍校同事陳立夫親往吊唁,國民黨元老、昔日上海大學同事於右任題寫碑名。《悼念高語罕先生》一文指出:他今天雖然逝世,他的精神繼續活著。凡為人民利益及真理奮鬥的青年,都應以高先生的人格為榜樣,中國才能達到自由與複興。

杜甫詩雲:美人細意熨帖平,裁縫滅盡針線跡。本書可說是一件百衲衣,針線材料大都從語罕舊著中拾掇而來。凡語罕未親曆親睹親聞者,絕不敢穿鑿附會反失其真。其中穿針引線,築路搭橋,偶有不能接榫處,方借助其他史料,至於手藝工拙,在所弗計。

從來傳記都是為名人或自己作的。而今語罕之名可謂鮮為人知,其書其事湮沒亦可謂久矣。語罕在世61年【注釋1】,本書亦作61節,取“一弦一柱思華年”之意。本書或可作一小橋,一小舟,唯願能助讀者諸君渡至彼岸,一覽語罕的無窮寶藏。後來有起語罕舊著於地下,使寶藏重見天日者,亦是功德一件。

作者

2010年8月1日

【注釋1】語罕生於1887年冬,卒於1947年春,相關考證見“七十二道山河歸正陽”,一節,如此算來,語罕享年應為60歲。此處仍按時文報道“享年61歲”(即中國民間約定俗成的“虛歲”計算法)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