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曾讓自己的兒子伯禽陪伴成王學習,在成王接受教育的同時,伯禽自然也受益匪淺。當伯禽受封為魯侯,即將赴魯時,周公告誡伯禽要謹慎從事,選賢任能,不要因為自己是國君就怠慢了國人。伯禽到魯國後,外患頻繁,遭到淮夷、徐戎、奄等屢次進犯,但伯禽仍能夠率領國人積極防禦,討伐反叛,保衛疆域,並且在魯國改變風俗,因革禮製,使魯國成為執行貫徹周禮最為顯著的國家,成為周王朝的重要支柱。伯禽所取得的政績與周公的悉心教誨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任用人才方麵;周公教導伯禽要廣泛聯絡社會各階層的人;對人要進行全麵的衡量;給予適當的任用。他告誡伯禽說,君子不應當驕橫而怠慢親族,也不要使大臣有抱怨,說他未被重用。一些老臣和故人如果沒有非常嚴重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伯禽在魯國聽從了周公的教誨,把魯國治理得很好。
貴族子弟由於生在富貴之家,很容易養成驕奢蠻橫,不懂禮儀的毛病,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周公除了經常向子弟們進行教育,苦口婆心地勸誡他們之外,還采取了非常嚴格的管教。
伯禽和康叔曾經無視禮儀,不懂得父子之道,對長輩傲慢無禮。當他們去拜見周公時,拜見了三次就挨了三次打。他們實在不明白挨打的原因,聽說有一位名叫商子的賢人,很有道德學問,就決定一起去向他請教。
他們見到商子後,就恭敬地詢問有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免受責打。商子知道來意後,並沒有告訴他們什麼方法,隻是讓他們去南山的陰坡上去觀看喬木。
當他們來到南山陽坡後,見到了那棵喬樹。隻見這棵樹長得偉岸高大,樹身大得兩隻手都抱不過來,枝幹也十分粗大,向上伸出,好像一個巨人向天伸出手臂一般。他們見到這棵樹,心中馬上湧起了敬仰之情。那這棵樹又怎能使自己免受責打呢?他們心裏還是不明白,就又重新回去請教商子。
商子見了他們,還是沒有告訴他們什麼方法可以使他們免受責打,反而又讓他們去南山的陰坡去觀看一種名叫梓的樹。
兩人不知商子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得再到南山陰坡去觀看那棵梓樹。來到南山陰坡,隻見那棵梓樹葉子像桐葉一般,樹身半俯著,枝條很柔,有點下垂的模樣。他們隻是覺得梓樹俯循柔順,覺得可愛,沒有別的收獲,就再次回去請教商子。
商子這才告訴他們說,這兩棵樹可以代表兩種人。喬木枝幹上揚,仰麵望天,它的高大形象是和“父道”一樣的,如同景仰喬木一樣,你們也應當尊敬父輩;梓木樹身俯著,枝條垂下,它的謙恭形象是和“子道”一樣的,如同梓樹博得人們喜愛一樣,你們也應當虛心謹慎地去贏得父輩的歡心。把這兩種樹仔細地比較一番,就會懂得為子的道理了。
兩人聽了後,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挨打的緣故。他們再次去拜見周公時,沒有貴族子弟高傲的姿態了,一進門來,就低下頭,不敢仰視,很快走上堂來,恭恭敬敬地朝著周公跪著。那種謙退降抑的樣子,好像自己渺小得很。周公愛撫地摸著他們的腦袋,還拿來好吃的東西讓他們吃,以鼓勵伯禽和康叔的進步。在周公的嚴格教育下,伯禽和康叔都變成了很懂禮儀的人。
周公對子弟教誨的具體內容,並不拘泥,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當太公望被封到齊國之後,興辦商業、工業、漁業、鹽業,很快改變了齊國的麵貌,僅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向周公彙報施政的情況。周公詢問太公望,是用什麼方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國家治理好的,太公望回答說:“我能簡化君臣之間的禮儀,入鄉隨俗,根據齊國的實際情況決定施政的方針,所以僅僅五個月就能取得成果。”
而伯禽被封到魯國之後,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政績,但卻進展緩慢,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彙報執政情況。周公詢問他進展緩慢的原因,伯禽回答說:“我在魯國大力推行周朝的禮儀,變革魯國當地的風俗,革新原有的禮儀,比如魯地原來的喪禮比較簡單,我就著手改變這種喪禮,讓魯國人都實行為父祖行三年之喪的禮儀,這樣的變革很多,也很麻煩,所以用了三年時間,才遲遲向您彙報施政情況。”
周公聽說後,心裏很是感慨。他認為伯禽是聽了他的教誨要恪守禮儀因而才不知變通的,就又告訴伯禽說,施行政治如果不能做到簡便易行,民眾就不會親近統治者。隻有使政治平易簡捷,民眾才能歸順服從。周公教誨伯禽,希望他能及時改變方針,采取符合實際而又簡便易行的方針,才能使魯國迅速發展。否則,將來魯的子孫就會臣服於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