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又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尚書·大傳》將其經曆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裝鎮壓商紂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各國武裝反叛以後,“製禮作樂”,製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製度,使西周奴隸製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以商代滅亡和“三監”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鑒,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影響作用,並提出分別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周公一生注重禮賢下士,尊重賢能之士,善待來者。周公的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曆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業,盛讚周公之才,讚歎“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代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唐代韓愈為辟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麵則反映了古人對西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視,以及對周公的真誠敬仰。這在曆史上曾經為弘揚、繼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教育起過積極作用。

唐人李漢曾經借用“日光玉潔,周情孔思”之句來讚美韓愈詩文格調的清新高雅。在這裏,他將周公高尚的情感和孔子深邃的思想並列在一起,比喻成普照萬物的陽光、碧綠無瑕的美玉。由此可見,人們對周公高尚情懷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