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六五
張伯行(1651-1725),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東)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他由縣學生中舉,再成進士。中進士後又返鄉朝夕讀書不輟。數年後赴吏部再試,補授內閣中書,曆任中書舍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皇帝稱讚他為“天下清官第一”。他的最大特點是勤於供職,造福於百姓,而對金錢毫無染指。他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製上司的橫征暴斂。他有一句名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二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正因為如此,他受到總督噶禮一夥人的嫉恨。在舉薦清官時,上司無一人推舉他,而康熙皇帝卻親自推薦他。他在離開江蘇任時,百姓沿途相送,並稱讚他:任官數年,“止飲江南一杯水”。而當時“天下言廉吏者,雖隸卒販負皆知稱公”。
張伯行,字孝先,河南儀封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
後經考選,授內閣中書,又改任中書科中書。遇父喪歸鄉,建立請見書院,並講解宣傳儒學。儀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六且因遭大而被衝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裝土來堵塞。河道總督張鵬翮巡視黃河後,上疏推薦張伯行能夠治理河務。皇上命他以原來的官銜到河工任職,督修黃河南岸堤二百餘裏,以及馬家港、東壩、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張伯行被授為山東濟寧道。適逢災荒之年,便從家鄉運來錢和糧食,並縫製棉衣,用來解救百姓的饑寒。皇上命令按各道救濟災民,張伯行便拿出倉穀二萬二千六百石有餘賑濟所屬漢上、陽穀二縣。山東市政使責備他獨斷專行,準備上疏彈劾,伯行說:“皇上有旨救災,不能說是獨斷專行。皇上如此重視民間疾苦,應該以倉穀為重呢?還是以人命為重?”布政使隻好停止彈劾事。四十五年,皇上南巡時,賜予張伯行“布澤安流”匾額。不久,張伯行升為江蘇按察使。
四十六年,皇上再次南巡。到蘇州後,對隨從的臣子們說:“我聽說張伯行任官特別清廉,這是最難得的。”當時曾命負責管理江蘇的總督及巡撫推薦德才兼備的官員,而張伯行並沒有被推薦。皇上見到張伯行說:“我很早就了解你,我來推薦你。如果將來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會認為我是知人善任的。”於是,提拔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予“廉惠宣猷”的匾額。張伯行上疏請求免去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因災荒而欠交的賦稅。因為福建的米價很貴,張伯行請求動用國庫的錢五萬購買湖廣、江西、廣東的米平價出售。建鼇峰書院,置學舍,拿出自己的藏書,搜羅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誼堂叢書》,用來教學生。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張伯行命令毀掉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為義學,祭祀朱熹。民間多尼姑,有人賣貧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發為尼者成百上千,張伯行命令這些人家贖回自己的女子,為她們選擇配偶。有家境貧窮無法贖回的,由官府出錢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