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525~1582),字淑大,號太嶽,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授編修,嘉靖時以侍講學士領翰林院事。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代為首輔。萬曆初年,神宗年幼,前後當國十年,雷厲風行推行改革,如執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清丈土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裁汰冗員,減少支出;用名將戚繼光等練兵,加強防禦韃靼貴族的攻掠,贏得北方邊境長達幾十年的相對和平;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成效顯著;勸農恤商,四民樂業。總之,張居正要做的事,在他生前都基本上做到了。這是連他的反對者也無法否定的。萬曆十年(1582)病死,死後被彈劾,遭削籍抄沒。
少年成才
《明史·張居正列傳》:“張居正,字淑大,江陵人。少聰穎絕倫,十五歲為諸生。巡撫顧磷奇其文,曰:‘國器’也。”張居正小時候就聰穎過人,一天,巡撫顧磷看到他的文章,大為驚奇,十分賞識,預測他將來會成為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嘉靖十九年,居正十六歲,參加鄉試,欣然中舉,成為年輕的舉人。恰巧這時顧磷在安陸督工,居正到安陸進見,顧磷很高興,他把自己腰間的犀帶解下來贈給他,說:“古人雲大器晚成,這是為中才討一個說法罷了。三年前沒有讓你中舉,耽誤你三年的功名,你不會怪罪我吧!”原來,張居正在十三歲的時候參加鄉試,才力本可中舉,但是顧磷認為讓十三歲的他成為舉人,那麼也許隻能在湖廣之地平添一個唐寅那樣的風流才子,而一生功績,很可能會在詩酒風流中消逝,所以,沒有錄取他。“不,不”,張居正謙恭地一揖至地,“學生永遠感激大人的指點之恩!”顧磷見張居正很是理解自己的用心,不由地又說道:“希望你要有遠大的抱負,要做伊尹、顏淵那樣的人物,萬萬不可隻作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一個隻會舞文弄墨的儒生!”
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參加會試,這次成功了,選庶吉士(庶吉士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繼續學習,可能有機會平步青雲)。與張居正同科的有王世貞、汪道昆、宋儀望、陸光祖、楊繼盛等人,這些人有第一流的宰相、第一流的文人,有立功邊疆的大帥,也有彈劾權臣的忠臣。被選為庶吉士,意味著張居正從此走上了政治生活的大道。明代的政治樞紐是內閣,這和現代政治的內閣相似,然而卻有完全不同的組織。但是明代的內閣,隻是皇帝的秘書廳,閣員人數多則八人少則一人,來源出於皇帝的直接任命,不屬於任何黨派,所以閣中意見分歧激烈。在幾個人同任的時候漸漸演變成一種領袖製度,就是所謂的首輔,即現代意義上的辦公室秘書主任。皇帝所有的詔諭,都由首輔擬稿,稱為票擬,別人基本上隻有袖手旁觀的份。
內閣裏麵的鬥爭不是明槍明刀的常常是暗鬥,鉤心鬥角。
在這些鬥爭中,充滿了汙蔑、詆毀、落井下石甚至殺機四伏。張居正剛剛踏上政治道路時,內閣大學士隻有嚴嵩、夏言兩人。在二人幾起幾伏的明爭暗鬥中,夏言終於失敗了,敗在他性格的高亢上,敗在內閣之外的與太監的關係處理上,而嚴嵩一味地媚從性格要強而又幾乎偏執地崇信道教、從事齋蘸的世宗皇帝。
張居正現在所在的翰林院,在明朝來說,是與實際的政治無關的,大部分的像張居正這樣的新科進士在這裏談論國故,研討怎樣做文章和詩歌,但是張居正的注意力卻漸漸地集中到實用上麵,遠遠地憂慮明朝幾十年以後的事情。在嚴嵩和夏言的鬥爭中,一個像張居正這樣的新科進士是沒有地位、沒有發言權的,等到他對於當時時局有些許認識的時候,夏言已經失敗了。後來的張居正正在慢慢地學習政治鬥爭的經驗,逐漸地體會在這樣的一種環境裏如何才能夠生存,怎樣保護自己,在這個政治的漩渦中,怎樣忽左忽右出擊、收縮,或者結交一些政治上的友朋。此後的幾年裏,他例賜編修,也仍然沒有實際的政務,仍然像以前那樣學習,如蝸牛一般,時不時地伸出觸角,如果感覺到外麵環境的不利,就慢慢地縮回去了。嘉靖二十八年年輕氣盛的張居正也曾上疏,充分地表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能,指陳時弊,但是沒有得罪皇帝,也沒有引起嚴嵩的更多注意,或許嚴嵩把他當作一個讀書人所發的議論吧。早期的張居正對嚴嵩可能還有一些好感,但是隨著時局的推進,張居正對嚴嵩就再無好感了。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進大同,到八月間,北京城已經在邊防線上了。直到嘉靖三十年,俺答終於滿意地退出長城。經過這次大變動,張居正認清了明朝當時兵備是如何地廢弛,邊備是如何地重要,嚴嵩是怎樣地置明朝的利益於不顧,怎樣地賣友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