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忠誠謙和 雄才大略 房玄齡(1)(2 / 3)

主管人事的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人評價他說:“我看人多了,從來未見到這樣的年輕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人。”

走上仕途投明棄暗

帶著眾人的讚譽,房玄齡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羽騎尉,是校尉名,隋唐時增設該官職)的官職。雖然被朝廷任命,但房玄齡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弊端。所以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軍。房玄齡早就聽說李世民驍勇善戰,自小便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而且喜歡有學識的人才。早就厭倦了隋王朝的房玄齡,認為這是一個脫離隋王朝的好時機。這時正任為隋隰城(今山西汾陽)尉的房玄齡,終於“杖策謁於軍門”,毅然脫離了隋王朝。當時李世民“徇兵渭北”,主要指涇陽(今陝西涇陽)、雲陽(今陝西三原西)、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一帶,這一地區離隰城距離約有七、八百裏之遙。

房玄齡是徒步追尋李世民的,為了能夠加入他的軍隊付出了相當大的辛苦。終於在李世民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時,房玄齡到軍門求見,向李世民毛遂自薦。李世民與房玄齡一見如故,雙方都感覺像是遇見了知己。而且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溫彥博也在李世民的旗下,他對房玄齡的才華早有耳聞,所以也向李世民大力推薦他,最終李世民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一員猛將,如果遇到了賞識自己的主人,又有讓自己施展才華的戰場,當然會全力以赴、用盡心力地打拚。

正如房玄齡所預言的,由於隋末煬帝的苛酷暴政,壓榨百姓供己享樂,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李世民不忍心看見百姓身處痛苦中,於是力勸李淵起兵推翻暴政,最後終於在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協助下滅了隋朝。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滅隋建立了新朝代,國號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房玄齡就開始了在秦王府對李世民的十年輔佐。

秦府十年助主稱帝

房玄齡自從開始跟隨李世民,就開始將自己所有的心思放在了輔佐李世民上。很快他的才能就展露了出來,他時時處處都以自己的團隊利益為重,比其他的文臣武將思想更為深刻,更有著政治眼光,看得遠、想的全麵。

比如,在李世民攻打隋朝建立唐朝的戰爭中,每打勝一處,眾人都隻想著要分金銀財寶,無人考慮被俘人員的去留,更沒人去想在其中選拔人才以備以後治國之用。

唯獨房玄齡考慮到了這一點。他考慮要將其中的謀臣猛將召集在李世民的旗下,共謀發展。所以房玄齡在這一過程中,有意結交了許多有才能的謀臣猛將為友,結成了一派很大的勢力。這就等於為李世民招賢納士,搜羅人才。而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由房玄齡發現並努力保護其留下的,最終成為股肱之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與房玄齡一樣出自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喜好文學曆史,也是一個很有見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