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劉備就走到皇宮早朝。劉備也在獻帝的點名下,當眾宣布了六部人選問題,並且強調:"諸位大人如有看法,能夠提出,再作商榷。名單將貼於金鑾殿外,懸榜三天,才會在終於決定。"
劉備的話音一落,那意料中的反對就跳出來,果真就是國舅董承。這幾天,董承都在忍氣吞聲,自己親外甥還小,少不更事沒有用,往常被董卓、王允製伏得不敢作聲,這個名義上的外甥又是風頭正旺,想到自己根基未穩,無非沒有多言。這次可不同了,自己眼饞的吏部尚書竟然被那和事佬、軟柿子何舜占了,這之後自己手下全是他任免,拿自己豈非還要討好他?
想到這裏,那董承占了出來說道:"微臣董承有話說!"
那獻帝看了董承一眼,心道:這備皇叔真是料事如神啊,幸虧他讓我有所預備,否則今天就出事了。想到這裏,獻帝篤定的說道:"國舅有何看法啊?"
那董承傲岸看了看群臣,說道:"臣認為,這何舜何大人當吏部尚書不太適宜。他為人懦弱,並無強硬之風,若是要限製百官,一定不夠力量,到時候朝野混亂,百官傾軋,必定隱患多多。"
那獻帝也沒有多想,望著那金鑾殿的屋頂就說道:"何舜大人為人隨和,善於協調解決各方麵的瓜葛,可以團結百官,讓大家盡量協助你...的外甥,無非是朕做好政事。"
獻帝說完,望著劉備說道:"昭烈帝你覺得朕說得對不對?"
那劉備忙一行禮,說道:"皇上說得正是!如今政局剛定,我們並不須要過於強力的鐵腕管理,對朝中百官也也許以安撫為主,這何大人正巧相符當前的形勢,讓他來執掌吏部,那是再適宜隻是了。"
那董承聽了兩人的話,愣了愣,好久沒有做聲,想了好一會兒才說道:"可是老臣我對這刑律並不熟識,讓我來當刑部尚書,也不太適宜啊。"
那獻帝暗喜,這問題昨天又背了,於是接著說道:"國舅你公正廉明,為人正直,確定可以把握國法,以正國本!"
周圍的劉備也過來補充道:"皇上最尊重的就是國舅大人公正無私的性格,剛直不阿的品行,他昨天就對我說,這刑部尚書,非國舅大人,誰也沒有姿質當啊!"
那董承聽了劉備這番話,麵上才略略有了得色,還是拱了拱手,說道:"那兵部......"
獻帝擺了擺手,說道:"呂布即使以前犯錯,然而其武力無人能敵,行兵打戰也過人,完全能夠勝任兵部尚書一職!"
那董承驚詫的看了看獻帝,居然麵帶笑容,本來他看到這個外甥居然說話這樣有條理,一派明君風範,看來也會是一個賢明聖主,如今那昭烈帝劉備看上去又是輔佐他的,如此看來,大漢前途有望,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啊!
如果董承曉得,這獻帝望著金鑾殿屋頂說話,並不是因為在思索,而是因為在絞盡腦汁回憶劉備的原話,在死記硬背,他會不會當場吐血?
接下來,劉備又當眾宣布了安部的存在,並且意味:皇上的意思,安部不從百官中選擇,而是重新會集,以免安部與別的各部勾結,出現新的問題。這件事到是沒有人敢反對,緣故很容易,這是皇帝在組織自己的監督隊伍,你還去反對,如果皇帝發怒了,明天叫這安部來查自己,大家全是一屁股的屎,誰敢說不會被查到?
隻是無論大家念頭怎麼,六部名單已經順暢的發布了,就等著公榜三天就能夠正式構成六部,隨即大漢朝廷就能夠以新的形勢進行運轉了。
其實劉備之所以想組建六部,並不不過為了減輕獻帝負擔,他也聯想到了漢末之所以出現諸侯割據的場麵,很關鍵的一個緣故就是地點和中間的軍權、政權太過聚合,而這種聚合又缺乏相應的監督機製,導致了一部分人私心和權力欲膨脹,終於造成了大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