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融資是指一切向傳媒企業內部或外部,直接或間接籌集資金,並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傳媒企業經營發展的行為。
隨著傳媒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傳媒經營成本和投資成本呈水漲船高之勢,不可避免地將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根據中國記協國內工作部2000年的調研資料,媒體經營收入的75%—95%來源於廣告經營收入,又受製於經濟環境而顯得脆弱。雖然有些省報擁有數家子報子刊,但整個省報收入的80%以上往往又依賴於其中一兩張子報的支撐。全國規模最大的新聞媒體——中央電視台95%的廣告收入來源於第一套節目的廣告。全國有線廣電網絡建設急需巨額發展資金。就連國家以5.45億元重點扶持的五大新聞媒體網站,也嚴重缺乏發展資金。作為特殊產業的新聞媒體,不但要像其他企業那樣繳納各種稅收,甚至還要承擔當地黨政部門的一些硬性攤派,如讚助文藝團體、購買體育場看台包廂、參建文化發展基金等(孫正一、農秋蓓、柳婷婷:《我國新聞媒體資本運營情況初探》,引自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
目前中國傳媒資金緊缺的機構高達82%。在關於中國傳媒是否可以吸引業外資本的調查中,有91.9%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允許業外資本介入傳媒經營。而且,72.9%的受訪者認為,資金緊缺是傳媒發展的主要問題。
現在國內傳媒的資金緊張,很大程度上源於單一的盈利模式。從西方傳媒的發展史來看,當市場和主體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時,進入資本市場是必然的選擇。也就是說,中國傳媒機構要想發展,政府撥款隻是杯水車薪,單憑自身廣告收入的積累,也無濟於事,唯一可行的就是走資本經營的道路,和取之不盡的社會資本市場建立正常而廣泛的聯係。
隨著傳媒產業化的進一步推進,付費頻道、手機電視、IP電視、增值業務等業務的展開,傳媒產業需要吸納數量龐大的資金,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因此大多數尚處在體製轉變中的傳媒企業必須把握時機,放開拳腳,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各種資源,合理調整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斷壯大發展自己。
一般來說,現代傳媒企業僅僅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當內部資金不能滿足需要時,傳媒企業就必須選擇外部融資。當傳媒企業準備從外部獲得資金時,必然麵臨融資方式的選擇問題。
融資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融資的成本、風險、資金期限等方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市場經濟中,傳媒一般通過兩種方式獲得資金: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傳媒不斷將自己的收入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傳媒使用自己的留存利潤。外源融資,是傳媒通過金融市場,以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形式實現的,其中,直接融資是資金盈餘部門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傳媒發行的有價證券,如商業期票、商業彙票、債券和股票,從而使傳媒融得資金。間接融資是由金融機構充當信用中介來實現資金在盈餘部門和傳媒之間的流動,具體的交易中介包括貨幣和銀行券、存款、彙票等非貨幣間接證券。在間接融資中,傳媒、投資者作為資金供求雙方並不直接進行交易,而是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間接融資,割斷了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聯係,減少了投資者對使用資金的傳媒的關注和壓力。但是,間接融資增加了傳媒融資的成本,減少了投資者的收益,而且資金供求雙方聯係不夠緊密,不利於資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特別是商業銀行作為存貸款機構,保護儲戶的資金安全是其首要職責,要求融資的傳媒必須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資產。由於中小傳媒企業與大傳媒企業在經營透明度和抵押條件上的差別,同時中小傳媒企業量大麵廣、單筆融資額度小、業務成本高等原因,加大了金融媒介對中小傳媒企業的融資成本。這種融資成本收益的不對稱,影響了大型金融機構(如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傳媒企業融資的積極性,使它們更傾向於為大型傳媒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樣,有些高風險、高收益的傳媒,或者資產難以變現的傳媒往往不具備貸款的條件。
在無法進行間接融資,或者間接融資的成本較高時,很多傳媒選擇直接融資方式獲得投入。換言之,傳媒和投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進行交易,包括股票、債券等。目前直接融資已經成為傳媒的主要融資渠道。這和整個國際融資方式的發展趨勢大致相同。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金融市場中的主要金融工具是存款和商業票據,債券和股票的種類很少。8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和公司債券、股票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勢頭。一些傳統的長期貸款項目出現了證券化的趨勢。
傳媒企業外部融資究竟是以股權融資還是以債務融資為主,除了受自身財務狀況的影響外,還受國家融資體製的製約。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傳媒的融資渠道逐漸多樣化,由過去單一的財政撥款發展到現在的銀行融資、證券融資、民間資本、外資等,形成了多種融資方式並存的融資格局,一些新媒體更是直接走上國際金融舞台,利用國際商業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來融通資金。如2003年作為新媒體的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分別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發行了數千萬美元的無利息可轉換債券。
但除銀行貸款外,現在我國傳媒其他融資方式所占融資比重非常小,金融機構的長期貸款仍占主導地位,多數新聞傳媒新投資項目的建設資金,除自身籌措部分資本金外,其餘的差額資金都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方式籌措的。
2.2.1使用留存利潤
除了發行股票和債務融資以外,傳媒還可以使用留存利潤。這種融資形式具有四個基本特征:原始性,使用留存利潤可以說是傳媒最早使用的融資方式;自主性,受外部力量的影響最小;抗風險性,傳媒在經營過程中隨時有可能麵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傳媒將短期融資用於長期投資時,可能麵臨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低成本性,若不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的話,該種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幾乎為零。
從國內媒體的經營現狀來看,傳媒自身的資本積累占資金來源的絕大部分比例。改革開放以來,依托於高速增長的廣告市場,很多傳媒積累了大量的剩餘資金。2002年10月28日,文彙新民報業集團投資2億元入股東方證券,成為僅次於上海市國資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文彙新民報業集團投資東方證券很大的原因就是《新民晚報》前10多年帶來的大量積澱資金,而這些資金需要尋找出路。2億元投資雖然占了大約文新報業年利潤的一半,但對於它10多年的積澱來說,依然可以承受。
如果對國內傳媒自身積累的構成情況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廣告收入在自身積累中占有絕對比重。這說明中國傳媒的資金積累手段單一,若遭遇經濟風暴,傳媒的資金來源通道必遭重創。因而鞏固廣告創收,使傳媒的資金籌集始終有一個穩定基礎的同時,還必須擴大融資渠道,保證傳媒的持續發展。
2.2.2合作經營
傳媒用或明或暗的方式,通過轉讓一定時期的廣告經營權、發行權,甚至頻道、頻率時段、欄目、版麵內容的刊播權,來換取社會資金的注入。近年來隨著眾多行業微利時代的到來,傳媒產業存在的高利潤必然會吸引眾多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眼光,因此,資本與傳媒合作經營成為中國傳媒市場的一大熱點,但許多合作案例往往是開場轟轟烈烈、中途吵吵鬧鬧、收尾冷冷清清,真正做到和和美美、傳媒與投資方達成雙贏的比例較低。
南方日報集團2000年籌辦《21世紀經濟報道》的時候,一時還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進行投資。集團社委會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在確保集團對采編工作的絕對控製權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在報紙經營環節上大膽引入戰略合作夥伴,與上海民營企業複星集團開展合作。組建合資合作的經營公司。公司成立董事會,南方日報集團董事長、南方日報社社長範以錦作為主要代表,21世紀派出總經理,上海複星派出了副總經理和董事,這種安排保證了南方日報集團對經營公司的控製地位;上海複星派出財務總監,全程監控公司財務運作情況。合作不僅引進了資本,還引進了豐富的資源。南方日報集團與複星集團一起把境內外的一大批企業家,特別是那些優秀的企業家,吸引到21世紀周圍。有了老板就有了廣告資源、發行資源。《21世紀經濟報道》利用複星的發行渠道,很快在上海市打開渠道。《21世紀經濟報道》辦報第二年,賺了600多萬元,第三年賺了2300萬元,第四年賺了2900萬元。報紙從周一刊變成周二刊,2006年準備周三刊,最終目標是辦日報。
合作經營不乏失敗的案例。1995年3月,惠州經緯公司與惠州市委宣傳部簽訂合作辦報協議,協辦《惠州晚報》,公司借給報社90萬元,報社社長、總編由公司提名,合同期20年。1996年2月,惠州經緯公司又與個體戶翟某簽訂合辦協議,並組成最高決策機構——報管會,由惠州經緯公司的母公司法人練某做報社法人代表。1998年經緯公司和其上級公司均被別的公司收購,練某又把報社40%的股份賣給另一個體戶。《惠州晚報》已變成企業和個體戶主管、主辦、承包的私家報紙。2000年9月該報被撤銷刊號(孫正一、農秋蓓、柳婷婷:《我國新聞媒體資本運營情況初探》,《新聞記者》2001年第4期。)。
2.2.3債務性融資
債務性融資是指企業以負債為主要代價來融通資金的融資方式,通常企業融資後企業的債務增加。債務性融資主要有向金融機構借款、發行企業債券、運用商業信用和融資租賃等幾種方式,受限於廣電行業自身市場成分發展的不健全以及國家政策的製約,在目前我國的傳媒行業融資中,應用得比較廣泛的是債務性融資中的向金融機構借款(主要是銀行)。
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較,債務性融資具有以下好處:
第一,它有減稅的作用。按照現行所得稅法規規定,債務籌資的成本可以抵減應納稅所得額,使企業少繳納所得稅;另外,發行長期債券籌集的資金所支付的利息,允許在稅前列支,可以增加公司的股東利益。
第二,提高負債率,還會激勵管理人員努力工作。企業隻有經營業績好的時候,利潤才會大幅上升;如果經營狀況差,企業的損失也會成倍增大。所以舉債會激勵管理人員加倍努力,創造更好的經營業績。
第三,當企業經營業績較好時,實行股票回購,也就是減少權益資本,一般會相應地增加負債率,但它能產生積極的市場信息——本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而且增加了公司稅後利潤及股東財富。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資產負債率保持在50%左右最為理想,但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企業負債率也受到不同行業、企業的發展階段、企業規模、管理者性格心態、所得稅率、利率變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就傳媒行業而言,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並沒有達到合理的程度,大多數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偏低,由此造成企業的資本成本較高。
1. 銀行貸款
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是企業騰飛的“雙翅”。但由於兩者在參與管理、控製方式、風險分擔與利益分配等方麵的不同特點,使得那些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且擁有良好盈利模式的企業往往偏好於尋求銀行融資。從商業銀行借入貸款作為傳媒從資本市場取得融資的傳統方法,目前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貸款和發行債券一樣,不會改變原有股東對傳媒的控製權,利息也是采取稅前支付的方式。在目前銀行貸款餘額基數巨大、各商業性銀行迅速發展、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對於急需資金支持以進行產業化改造與升級且具有良好信用的傳媒單位來說,完全可以通過銀行信貸市場這一快速便捷的資本市場來進行資本運作以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我國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有巨大發展潛力且有著較高信譽度的新興產業,比其他產業更容易吸引商業銀行的貸款。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銀行信貸市場仍將會作為資本市場與傳媒產業結緣的一種主要形式而存在。脫離於行政事業體製的傳媒集團的發展,都是和銀行的信貸支持分不開的。
商業銀行在審核傳媒貸款申請時,一般會考察其財務指標,如負債率、現金流等,不符合條件就不會發放貸款。在申請貸款時,要綜合考慮貸款的用途和期限。如果是用來補充傳媒的營運資金,或者購買小型設備,短期貸款即可解決;對於長期投資項目,則需要有長期資金與之相匹配,借短用長會帶來還款風險。
銀行授信是指銀行對於顧客授予信用,並負擔風險的業務。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傳媒客戶的書麵申請,綜合評價該客戶的全麵情況及提供的擔保狀況,確定該客戶在一定期限內可使用的信用額度,並與之簽訂授信合同。授信的範圍包括對客戶的貸款、貼現、承兌、擔保及信用證等業務。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報紙獲得銀行授信不同額度的資金:
《成都商報》——5億元;
《哈爾濱日報》——5億元;
《貴陽日報》——3億元;
海峽傳媒有限公司(由福建《海峽都市報》創辦)——6億元。
銀行借款跟其他融資方式相比,主要不足在於:一是條件苛刻,限製性條款多,手續複雜,費時費力;二是借款期限相對較短,用於長期投資很少能貸到款;三是借款額度相對較小,通過銀行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金是很難的。特別對於在起步和創業階段的企業,貸款的風險大,是很難獲得銀行借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