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資本與傳媒資本運營(1 / 3)

1.1.1資本與資本運營

1.資本的涵義與功能

(1)資本的涵義。“資本”(capital)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範疇。據語言學家考證,“資本”一詞是從以家畜計算財富的時代流傳下來的,當時人們的收入主要取決於家畜的頭數及其繁殖能力,故在以後表述資本增值時習慣於稱作“增殖”。這大概是資本概念的原始含義。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人們最初是從貨幣借貸關係的角度認識資本的。在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就曾明確地將兩種取財之道區分開來:一是為滿足使用價值或需要而進行交換;二是為追求交換價值的積累而進行交換,即通過貸放貨幣而取得利息。後者反映的就是貨幣資本的運動。而“capital”一詞為希臘語,原義為本金,這也從詞源學的角度證明了人們對資本概念的這種最初理解。據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考證,資本的最初含義是表示貸款的本金,它與利息相對,其定義最早見於1678年出版的《凱奇·德佛雷斯詞典》——能產生利息的本錢。

兩三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家們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和理論背景下就資本範疇提出不同的見解,形成“諸子百家”的局麵。19世紀的蘇格蘭經濟學家麥克魯德(H.D.Macleod)認為:“資本是用於利殖目的的經濟量,任何經濟量均可用為資本。凡可以獲取利潤之物都是資本。”(麥克魯德:《信用理論》,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127頁。)早指出了“資本除了包括代表物(貨幣)外,還應包括被代表物(財貨)”(龐巴維克:《資本實證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50—61頁。)。薩伊(Jean Baptiste Say)認為:“資本包括:1)各種技藝所使用的工具;2)勞動者在執行他的部分生產任務時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3)勞動者所擁有的原料;等等。”他還認為:“如果貨幣用於促進產品交換,貨幣也屬於生產資本的範疇。”但不是所有的貨幣都是生產資本,隻有“分配在整個人類勞動機構上的貨幣”才是生產資本(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70頁。)。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認為,資本是“積累的財富中被用來在未來財富的生產與分配中謀取利潤的特殊部分”(〔英〕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原理》,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29頁。)。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資本是人們儲存起來取得收入的那部分資財”(〔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54頁。)。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認為,“以個人看資本是期望獲得收入的那部分資產,從社會觀點看資本是生產收入的收入”(〔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5頁。)。他指出,資本是“一個人從他的資產中期望獲得收入的那一部分”,“包括為營業目的所持有的一切東西在內”。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說:“資本一詞通常被用來表示一般的資本品”,“資本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生產要素。資本(或資本品)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一種本身就是經濟的產出的耐用投入品”(〔美〕薩繆爾森:《經濟學》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73頁。)。

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敘述,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資產的價值形態,是能夠帶來未來收益的價值。資本的涵義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資本可用價值形式表示,如果某項財產不能用價值衡量,那麼就不可能成為資本;二是資本能產生未來收益,人們通過對資本的運用,必須能夠形成未來收益;三是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

(2)資本的功能。資本作為能夠增值的價值,是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企業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作用的前提條件。資本作為能夠為企業帶來增值的價值,就其在市場經濟中發揮的功能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保全功能。資本保全是企業為了維持原有的經營規模,實現持續經營,在企業經營的整個過程中不斷地從收入中劃出相當於資本存量下降的部分來補充資本,以保證資本的安全與完整。

第二,增值功能。資本增值是指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將增值的一部分作為積累再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如此周而複始,積累不斷增加,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實現價值增值是資本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充分認識資本的這一特征對於深入認識資本、合理利用資本、理解資本運營的目的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流動功能,亦稱為“運動功能”。資本隻能在運動中增值,在閑置狀態下是不會增值的,所以資本喜歡“運動”。根據馬克思關於資本運動的理論,我們知道,資本的運動增值過程是這樣的:G—W—P—W’—G’。在這一過程中,資本會不斷地變化其形態,從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再轉化為商品資本,最後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從而完成資本的循環周轉,並實現價值增值。資本對增值無限度的追求也決定了資本運動是無止境的,不會在完成一次循環後就停止下來,而是要不斷地循環下去,從而更好地保存自己並使自己增值。

2.資本運營

(1)資本運營的概念。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許多公司開始使自己的業務範圍從傳統的資產經營轉向資產經營和資本運營並舉的道路上來。許多企業家突然發現,在資產經營的路上拚搏幾年十幾年所積累的財富,往往不如在資本市場上幾天的所得。這一切使所有的企業決策者都對資本運營開始重視起來。

目前,國內經濟理論界、媒介、商界及企業界最流行,最時髦的話題莫過於“資本經營”。有關此類話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書籍、論文等到處可見。但資本運營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

對於資本運營的概念,我們采用了目前比較流行、被采納較多的觀點:所謂資本運營,就是指企業遵循資本的運動規律,把可支配的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劃和優化配置,以實現最大限度增值目標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

相對於生產經營來說,資本運營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它的創新在於:

第一,資本運營是以資本導向為中心的企業運作機製。傳統的生產運營是以產品導向為中心的運作機製,企業隻注意產品的生產和開發,不關心資本的形態、資本的投入產出效率等問題。而資本運營是以資本為中心的導向機製,主要目標是實現資本最大限度的增值。資本運營將所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資源、生產要素都看作是可以經營的價值資本,要用最少的資源、要素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第二,資本運營是一種開放式經營。資本運營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資本,以較少的資本調動支配更多的社會資本。企業家不僅關注企業內部的資源,通過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組合來達到價值增值的目的,還利用一切融資手段、信用手段擴大利用資本的份額,重視通過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途徑,實現資本的擴張,使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結合起來進行優化配置,以獲得更大的價值增值。

第三,資本運營注重資本的流動性。企業資本隻有流動才能增值,資產閑置是對資本最大的浪費。以實業資本為例,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由生產資本到商品資本、再由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形態變化過程,其實質是資本增值的準備、進行和實現過程。因此,要求加速資本的流通過程,避免資金、產品、半成品的積壓。過去,我們對資本的流動性和資本形態的多樣性的認識都不充分,習慣於從靜態的產品形態認識資本,即設備、廠房等,而對資本的其他形態比較生疏。如虧損企業的產權轉移了,往往被認為資產“沒”了,會被罵為“敗家子”;而設備在廢置的廠房中生鏽了,腐蝕了,貶值了,甚至根本不能用了,卻自欺欺人地認為“東西擺在那裏”,“還有賬”。其實,國有資產“自然流失”是一種更嚴重的損失。阻止資本的流動,隻會帶來資產本身“自我貶值”。

第四,資本運營是一種結構優化式經營。資本運營通過結構優化,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結構優化包括對企業內部資源結構如產品結構、組織結構、技術結構、人才結構等的優化,實業資本、金融資本和產權資本等資本形態結構的優化,存量資本和增量資本結構的優化,資本運營過程的優化等等。

第五,資本運營是以人為本的運營。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產,所以企業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隻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管理;隻有一流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流的企業;隻有一流的企業,才能創造一流的效益。所以資本運營把人看作是企業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力資本,把對人力資本的運營作為資本增值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