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H. L. Mencken to Will Durant(2)(1 / 2)

我比大多數人要走運得多,因為我從青年時期起就豐衣足食,幹的正是自己一直想幹的活——即使沒有報酬我也情願幹的那種活。我相信這樣走運的人並不多。億萬人為了糊口,不得不幹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差事。

我把赫胥黎所說的家庭之樂(跟家人親友日常的接觸)列為謀求幸福的第二個途徑,僅次於愉快的工作。我一家人經曆過深重的痛苦,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嚴重的爭執,也從未受過窮。我跟我母親和妹妹相處得非常愉快,跟我妻子也非常和睦。和我常來往的朋友大都是多年老友。其中有些人和我相識已三十多年。和我關係親密的朋友,很少有相識十年以下的。這些朋友給我很大的樂趣。工餘之暇,我總是迫不及待地去找他們。我們意氣相投,對人生的見解也大致相同。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愛好音樂。在我一生之中,音樂給我的樂趣比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更多。我對音樂的愛好還在一年比一年加深。

H. L. 孟肯

原來如此!

孟肯(H. L. Mencken, 1880-1956),美國報紙編輯、散文家、語言史學者,著有The American Language。本信是孟肯回答美國哲學家、曆史學家杜蘭德(Will Durant, 1885-1981)提出的詢問——對生命意義的看法。

人為什麼要工作?孟肯以此有趣的問題作出發點,討論做人的意義。他指出工作是常理,也是人生定律,有如“a hen goes on laying eggs”。人生下來均有天賦的“工具”(equipment),所謂“天生我材必有所用”,發揮才能才會使生活充實。孟肯幽默地指出他的長處不在教哲學,也不是從政或演奏。他的天才就是寫作,這方麵他是幸運兒,寫作思考既得心應手,也為他賺錢養家。他的平常生活也很愜意,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愛戴,樂趣無窮。他對自己簡單的生活感到滿意,但對工作卻永不言厭。

妙筆生花

本篇內容鋪排有序:

先有主題(第一段)- what satisfaction I get out of life and why I go on working.

再解釋原因(第一段)- every living creature has an impulse / inaction is painful and dangerous, ...impossible.

再指出自己適合的工作類型(第二段):individual’s activity is determined by... /(反麵例)I do not lay eggs... I do not get myself

elected...or play the violoncello, or teach...or work... /(正麵例)

What I do is... I am a writer and editor...

接著轉換話題談到給他快樂的事情,就是除了工作,快樂來自家庭、朋友及愛好。(第四段)

增值英語

1 ...an obscure but powerful impulse

impulse (n.) 解作“衝動”;也可解“動力”:

He is seized with an irresistible impulse to give up his career for

an adventure in a backward country. 他突然有種無法抗拒的衝動

驅使他放棄事業,到某落後國家冒險。

on impulse (adv-phr.) 指憑衝動,無考慮地:

If you do things on impulse, you are unlikely to succeed. 你隻憑

衝動做事,就很難成功。

不理智地購物稱為 impulse buying 或 buy things on impulse:

Many people have the habit of impulse buying and squander a

lot of money and things. 很多人有憑衝動購物的習慣,浪費大量金

錢物資。

impulsive (adj.) 描寫某人衝動,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