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希特勒之靈(2 / 3)

到了原始農業階段,人類的生存環境稍微改善,人類相比較有了較為充裕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源來源,但這時候還是要受到很大的自然狀況影響,如氣候的變遷、周圍資源情況的變化等,因此,這時候實際是一個過渡階段,即部族滅絕的戰爭和相對稍微保留俘虜的戰爭同時存在。

而到了奴隸經濟階段,實際也就是農業社會前期,保留大量的俘虜就是一種社會經濟要求了,這樣可以提供大量低廉的勞動力,他們盡管也要消耗部分食物和生活資源,但他們的產值更大,人類文明已經提供出一種可以大規模生產的模式。因此,奴隸時代的戰爭往往是一種征服戰,而不是滅絕戰,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已經變為兩個:占領對方的領土,也就占領了更大的生存空間;把對方的人民變成奴隸,這樣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因此,在羅馬帝國這樣典型的奴隸製經濟國家,奴隸貿易是最賺錢的買賣。

到了大規模農業經濟時代,由於自由農民比奴隸更願意從事勞動,並且水利等農業經濟得周邊支援技術和工程也越來越多,因此社會已經轉變為主要依靠自由農民創造社會財富,這樣的社會能提供更多的財富和人口,這樣國家也就更具實力,社會財富的充裕也促使社會文明更加發達,社會製度也日趨完美,這就是封建時代,中國的唐宋王朝都達到了這時期巔峰。此時的戰爭也進化為地區權力爭奪戰,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確立地區霸權,這可以是征服對方的國家,然後建立統一的政權;也可以是確立一種宗主關係,如東方世界的傳統納貢體係等。並且此時的戰爭已經不再是掠奪對方的人口,相反,戰爭的勝利者如果不需要鎮壓,那往往並不采取大規模屠殺對方人口的辦法,因為征服之後對方土地上的人民也就變成了帝國的自民,整個社會的經濟也是建立在統一後的整個國家基礎上的。因此,人民還是保留原來的生活,繼續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統治者隻是控製著國家權力和財政體係及一係列社會、文化等製度。戰爭已經演變為確立權利的戰爭。

當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後,由於各個國家之間事實上已經存在於一個世界統一的大市場內,不再是以前那種一個國家就是一個經濟體係,各個國家基本可以自給自足,現在全球化更是將整個世界納入到了一個統一大市場中,盡管在政治上國家林立,但實際上自從鴉片戰爭後,中國這個最後一個獨立經濟體被融入到世界大經濟體中後,整個世界就在事實上完成了經濟統一,經濟規律遠遠超出政治邊界,左右著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政治和生活。發動戰爭的目的也不再是政治征服對方國家,而是變為為爭奪大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原材料資源和製定新貿易規則、確立政治和經濟條約等為目的。工業革命後殖民主義國家大規模退潮就說明了這一點。而工業時代最大的兩場戰爭(一戰和二戰)也正是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為了上述目的而進行的。

二戰後,人類的技術革命突然為政治戰爭加入了一條戒律,那就是核武器的大規模殺傷威力不得濫用。顯然,人類自古以來發動任何戰爭都是為了利益而不是自殺,而核武器的出現使得都擁有核武器的雙方出現了戰爭節製,盡管核武器是為了戰爭而誕生的,但它卻奇妙地阻止了戰爭——在核武器出現後任何兩個核武大國之間再也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而是通過外圍國家進行不接觸的代理戰爭。即使是在美蘇冷戰最酣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領導人也都頭腦清醒地明白,核武器最好永遠保存在發射架上,讓敵人看到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冷戰後,美國發動了一係列的局部戰爭,自然是在對蘇聯勢力退潮後收獲勝利,盡管美國在極力壓縮俄羅斯的空間,但它卻始終不會直接打擊俄羅斯,即使美國人明白,一旦俄羅斯重新崛起那就仍將威脅美國,美國也不會發動大規模戰爭在俄羅斯虛弱的時候滅亡俄羅斯,因為那不符合利益決定戰爭的原則,美國、俄羅斯和世界誰都不希望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