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在家裏照顧他的外祖母正在幫著媽媽收拾家務,這時有人走了進來。
來人與外祖母寒暄之後,就提出來給漢娜做媒的事。來人說,鄰近牧區的一個老牧師巴巴納斯·史密斯托她來請求漢娜嫁給他。
老太太又是高興又是憂慮。她的女兒再能幹,也不能永遠一個人支撐一個家啊!況且女兒才35歲,還很年輕漂亮,怎能忍心讓她守一輩子寡呢?可是要是漢娜改嫁,祖孫二人的日子難過不說,牛頓還會在失去父愛的同時失去母愛。
漢娜從地裏回來了,聽說此事,當即表示反對。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硬撐下去了。
自從丈夫去世後,她遇到了各種預想中或意想不到的困難都咬緊牙關挺過來了。她對自己說,不能垮下去,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是這根繃緊的神經一旦受到衝擊,便會很容易斷裂。
那天晚上,熄燈躺下後,漢娜怎麼也睡不著了。各種想法在其腦子裏揮之不去,就好像是大壩決堤,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地湧了進來一樣。
第二天傍晚,她的哥哥回來了。
漢娜想找哥哥商量,恰巧哥哥正是為此事而來。
原來史密斯牧師跟哥哥艾斯考夫牧師很熟,史密斯托他勸勸漢娜,並答應隻要漢娜不帶著孩子嫁過去,他願意割讓一塊年租金50英鎊收入的土地。
漢娜的哥哥說:
“有了這筆收入,再加上家裏土地的收入,媽媽和牛頓就沒什麼後顧之憂了,你也不用再操勞一家的事,過這種捉襟見肘的生活了。”
“我聽提親的人說,”沉默了一會兒,漢娜的母親接著說道,“史密斯牧師是個莊園主,以前的妻子沒給他生下一個孩子。”
“是啊!”艾斯考夫說,“他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了,就盼著有個孩子。所以他希望漢娜早點嫁過去,漢娜嫁了他,今後就什麼都不用愁了。”
“可是,我怎麼能舍得扔下孩子不管呢?”漢娜無限傷感地說。
“孩子交給我你還不放心嗎?我從他一出生就開始帶著他,看著他從一個小可憐逐漸長成一個可愛的孩子,我跟他的感情比你跟他的還要深呢!別擔心,我們什麼都用不著你惦記,你要是想孩子,就常回來看看他。”漢娜的母親說。
漢娜再也無話可說,她轉過頭看看牛頓,一串淚珠灑了下來。
1645年1月,漢娜與史密斯牧師結婚,並搬離了伍爾索普村。
媽媽走了,牛頓還不明白媽媽要去哪兒,不懂媽媽走的時候為什麼要抱著他大哭。在他心目中,媽媽就像平時一樣白天要出去,晚上就會回來了。然而,媽媽晚上沒有回來,沒有在他睡覺前溫柔地親一下他的額頭。更讓他失望的是,已經好幾天見不到媽媽了,外祖母也不覺得著急。
牛頓想媽媽了。他跟外祖母要媽媽,外祖母隻是含淚告訴他要聽話,外祖母會好好照顧他。可是外祖母是外祖母,雖然她會照顧他,可他也需要媽媽呀。牛頓這時雖然還不懂事,但是,孤寂的日子他感受到了。他開始鬧著要媽媽,外祖母隻能陪著掉眼淚。
時間長了,牛頓知道媽媽不能再回來了,於是不再哭鬧了。他一聲不吭地幹自己的事情,一玩就是幾小時,好像忘記了一切似的。
從此以後,牛頓變得孤僻而倔強,平時很少說話,不愛笑,也不愛哭,遇事時表情漠然。他整天在一個地方托著下巴不吭聲地沉思著,好像在想什麼重大事情一樣,有時則在一個地方發呆。